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其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今天,随着我国不断融入乃至引领全球化格局,经济交往和社会联系大幅度扩展和深化,各种意识形态暗流依托互联网媒介、文化产品乃至宗教不断冲击着我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一是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试图扭曲中国发展的现实,瓦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凭借着西方话语霸权在电视、电影和互联网媒介不断散播极端个人主义、消极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妄图将和平演变在21世纪推向新的高潮。二是国内依附于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试图通过矮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事业,将人民引向否认发展事实的负能量,为西方意识形态充当“带路党”。三是一些人民群众在国内外不良意识形态的误导下,被封建迷信、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所俘获,无法能动地唤起阶级意识,不仅失去了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动力,更丧失了维护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政治底线。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争取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普遍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牢牢占据统治地位,以便使得人民的意志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表达。但是,在国内外落后意识形态的冲击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正如列宁所说,一旦人民群众丧失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就将遭受巨大的损害,因为“否认或不了解领导权思想的阶级就不是阶级,或者还不是阶级,而是行会,或者是各种行会的总和”。
因此,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将党员队伍作为最根本、最重要的工作对象。列宁指出,一个革命的政党,如果“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深化改革是党领导人民走向富强的征程,党员队伍是否能够做到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不仅影响着改革实践过程中具体工作的落实,更影响着改革开放大方向的稳定。只有党员队伍的意识形态和精神风貌始终如一地积极健康、充满生机,才能够在新时代复杂的意识形态局势中,为人民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榜样;才能够在龙蛇混杂的互联网空间,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才能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行动中,实事求是而又不乏魅力地“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方案引领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和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设70年的正反经验证明,方法和方向直接决定了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败。总的来说,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要强化和扩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职能,我们不仅要坚守政治思想和青年教育这块传统阵地,更要结合我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方案引领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和理念。
首先,继续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发挥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能动作用。历史证明,上世纪末造成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的悲剧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作为外因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渗透和国内反动寡头势力的鼓动,而是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主动放弃了对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丧失,直接导致了苏联和东欧社会文化和思想的混乱,一时间国内外“意识形态家们”和垄断资产阶级狼狈为奸,落后腐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谣言主导的舆论沆瀣一气,不仅使得人民群众无法正确看待客观现实,更无法在意识形态风潮中找到坚守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法。今天,资本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程度远甚于上世纪末,互联网、自媒体和文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意识形态乱象远远超出了传统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和构想。因此,为了稳步推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最终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如破土的春笋——冲破资本主义话语权和文化霸权,就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如一的领导权。
其次,不断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内容和形式,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构成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各种需要当中,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如果在方法、内容和形式上脱离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浮于抽象的宣传口号、官方报道和会议文件,不仅无法真正起到引导人民的效用,更无法得到人民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自觉地击退国内外落后思潮的影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一是要善于利用最新的文化传播和舆论扩展的工具。勤于追踪新媒体领域的思想意识动态,勇于率先拓展宣传思想的新工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和新科技在思想引导中的应用。二是要善于结合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新中国的历史要素。“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和价值参考,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又为意识形态工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历史品格。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用新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带有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应对新的挑战。
最后,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实践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苦与乐,才能建构出具有现实力量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极为强调党在具体工作中的方法,其中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中仍然是适用的。今天,一些意识形态宣传之所以无法打动人民、获得人民真正的理解和支持,主要原因就是脱离改革开放的经济实际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事实证明,那些停留于文件和理论的“本本主义”的思想宣传“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这不仅会加深人民群众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误解,更会使得不良的意识形态有了可乘之机。就意识形态的上层——文学艺术工作而言,如果只是关注达官显贵、王公贵族的浪漫故事,就必然会误导一些群众的价值观,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因此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就意识形态的基本面——新闻舆论工作而言,如果只是一味地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果和工作聚焦于领导人物,忽视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所付出的贡献,就必然无法实现通过事实——向世界说好改革开放这部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事业。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做到列宁对宣传工作者的教导,在“实践中说明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将整个宣传工作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之上”,绝不能对宣传作“官僚主义的”和“英雄史观的”等“旧的理解”。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