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为网民提供了丰富和便捷的生活服务。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出现了诸如炒作无底线、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语言暴力、网络欺诈侵权等网络乱象,给网络社会道德秩序带来极大冲击。对此,应从全面提升公民网络道德素养、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完善网络立法和管理规范等方面下功夫,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网民 网络道德 道德失范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国内网民总人数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极大丰富、便捷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加明显。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导致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语言暴力、侵犯他人隐私等现象频发,干扰了正常网络秩序。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应引导网民进行理性的思想表达,促进公民网络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公民网络行为出现传播谣言、炒作盛行、欺诈侵权等现象
一是部分网民价值观出现偏差,偏信甚至传播虚假信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接受教育水平不同,是非辨别能力参差不齐,价值观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网民的价值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习惯于质疑主流媒体发布信息的可信度,却对于自媒体发布的信息深信不疑。这跟主流媒体在有些网络舆情上的失声,以及对网民的社会关切回应不及时、解释不充分有一定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部分网民迷信网络谣言,甚至偏信、盲从、传播虚假信息,主要源于自身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二是网络炒作盛行,网络语言暴力、低俗、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网络炒作通常是谣言制造者通过曲解或隐瞒真相,利用公共热点制造谣言,引起社会恐慌,进而获取个人利益。网络炒作盛行主要表现在近些年炒作事件数量猛增,只要能达到目的或获取利益即可炒作,不分行业、人群及好坏,进而导致不良信息肆意蔓延。当前,网络上还存在着语言暴力、低俗用语和色情广告等语言失范的现象,这些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
三是网络活动中责任感和诚信意识缺失,网络欺诈侵权事件频发。网络环境下网民通过网络联系,无需像现实社会中需要承受人际交往的各种压力和责任,这种状态会延续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部分公民社会责任感逐步淡化、诚信意识淡漠乃至缺失,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同时,这也是网络谣言、网络欺诈等积重难返的原因。另外,由于诚信意识缺失,导致网络欺诈、侵权现象频发。由于网络违法行为隐藏深、成本低、取证难,使得网络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并呈急速增长态势。
开放性、隐蔽性、多元性制约了网络社会秩序的维护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使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降低。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隐蔽性,人人都处于隐身状态与陌生人沟通。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没有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使得网民言论自由度大幅度提升,由此引发部分网民道德认识模糊,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无底线等问题。传统社会道德对于人们的约束力大大降低。因此,亟待通过创新网络道德管理规范,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
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影响着公民网络道德素养。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民在各种网络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部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还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面对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冲击,难以辨别哪种文化是积极的、健康的。也就是说,其道德判断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下,变得迟疑不决,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在其影响下发生网络犯罪的行为。因此亟需在全体网民中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学习“仁义礼智信”等社会公德,降低网络虚拟化对人们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时代,网络的便捷性为道德失范甚至是网络犯罪提供了方便之门。网络的开放性和实时性给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很多网络信息未经过筛选就进入公民生活,给道德失范甚至网络犯罪提供方便之门。一方面,不良信息如暴力信息、色情信息迅速蔓延,部分网民难以节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猎奇心理,陷入不良信息的泥沼无法自拔,甚至参与传播不良信息。另一方面,虚假信息泛滥,网络侵权和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严重干扰网络空间的有序发展。此外,网络道德和网络立法滞后于网络发展的速度,而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又不能完全适用于网络环境,所以,网络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以技术、立法和教育等手段提升公民网络道德素养
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构建有序的网络社会秩序。需要有效发挥新媒体科技的长处,建成有序、合理、科学的网络社交规范。具体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网络管控技术及其管理,建立网络自治机制。通过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安全技术的运用,强化网络信息管控技术,建立和完善网络自治机制,通过记忆软件、敏感词设置、过滤软件等技术手段严格把控信息传播源头,以应对网络虚假及不良信息的传播扩散,进而消除网络犯罪行为。第二,拓宽理性表达通道,保障网络环境整洁。公民在现实生活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要拓宽理性表达的渠道,并借助信息技术来妥善处理,以此为网民提供自由发挥和宣泄不良情绪的途径,缓解公民生活压力,同时确保正常的网络社会秩序。
完善网络管理和网络立法,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时代,完善网信领域立法,完善我国网络道德管理规范,坚持依法治网,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第一,完善相关网络立法。以《网络安全法》为准则,针对不同领域制定详细的网络法律规范体系,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监督管理。为适应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亟待构建新型的网络道德规范准则。对此,可制定相关网络道德规范,比如增加网络道德成本,让网民在违反网络规范时付出相应的代价,借以加强网络规范约束力,促进网络道德的有序发展。
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网络道德素养。互联网拓宽了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为网络道德自律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手段。首先,培育公民网络法治观念。要加强网络相关法律知识和管理规范的教育、宣传、普及工作,引导网民养成文明上网、依法上网的习惯。其次,要创新自律教育方式,培育“慎独”精神。可通过设置虚拟课堂、德育讲座、网上答疑、在线教育等方式加强道德学习,增强公民网络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最后,要完善他律,提升网络道德自律能力。为此,要推动政府部门建立健全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引导公民营造干净整洁的网络环境,并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比如大学生、青少年等)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多措并举,推进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为太原学院思政部讲师)
【注: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手机APP网络互动学习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JGSZ00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迟浩:《新媒体时代公民网络道德的困境与出路探析》,《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②杨英法、聂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光明日报》,2014年9月28日。
③张伟乾:《网络使用中的公民道德问题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责编/陈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