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贫困地区不应让文化贫困

核心提示: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是提升贫困人口思维观念的一把利器。当前,文化扶贫的战略地位已经得到全社会认可,面对紧迫的扶贫工作,必须从文化扶贫入手,彻底改变贫困地区文化面貌,让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

【摘要】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文化扶贫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是提升贫困人口思维观念的一把利器。当前,文化扶贫的战略地位已经得到全社会认可,面对紧迫的扶贫工作,必须从文化扶贫入手,彻底改变贫困地区文化面貌,让贫困地区真正摆脱贫困。

【关键词】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 贫困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注扶贫工作,不断加大投入,力求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但事实上,我国仍有大量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短期内无法彻底消除。新时代,扶贫工作应转变思路,从文化扶贫入手,采取多元措施,帮助贫困地区摆脱文化贫困。

思想上:提高文化扶贫重视度

首先,高度重视文化“造血”。一直以来,我国文化扶贫工作侧重于“输血”,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足以形成长效机制,应兼顾文化“造血”。文化“造血”就是从贫困地区文化普及做起,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文化观念,让其意识到要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改变贫穷落后局面。构建公共文化体系、组织文化扶贫志愿者、培养当地文化工作者等,都有助于让文化“种子”根植于贫困地区。

其次,构建正确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着贫困人口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以及脱贫的积极性,应向贫困地区传递“勤劳、勇敢、诚信、创新”等文化价值理念,引导贫困人口摒弃“等靠要”的错误文化思想,让贫困人口能够在正确的文化价值引导下,通过勤劳致富,最终摆脱贫困。

最后,以党建工作促进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取决于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优秀的领导班子有助于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利用党建工作提高领导班子的精神状态,让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党建学习,成为思想正、作风强、能力大的优秀党员干部,带领贫困人口摆脱文化贫困。

行动上:确保文化扶贫精准性

文化扶贫的根本在于精准扶贫。只有文化扶贫精准,才能确保贫困地区摆脱文化贫困。

文化扶贫精准性体现在扶贫对象上,要通过科学、民主方式认真筛选贫困对象,不同于经济扶贫,文化扶贫识别难度较高,应将重点放在适龄儿童和青年身上,通过实际调查准确筛选文化扶贫对象。文化扶贫精准性体现在项目安排上,不同地区文化贫困程度存在差异,应结合区域情况,设置符合地区文化需求的文化扶贫项目,确保项目规模、受众、目标都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符,提高文化扶贫效率。文化扶贫精准性体现在资金使用上,由于文化贫困地区较多,文化扶贫资金匮乏,要节约使用扶贫资金,确保资金和成效等同,要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防止出现文化扶贫资金浪费或挪用现象发生。文化扶贫精准性体现在措施到户上,妥善处理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确保文化扶贫举措能够真正让贫困人口获益,从而彻底摆脱文化贫困。文化扶贫精准性体现在因村派人上,领导干部人选是确保文化扶贫精准的关键,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人选入驻贫困村,防止出现硬“拉郎配”等用人不当现象。文化扶贫精准性体现在脱贫成效上,要建立文化扶贫评价指标体系,对文化扶贫工作开展进行评价考核,依照考核结果实施奖惩机制,利用考核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确保文化扶贫能够获得成效。

技术上:构建文化扶贫云平台

在信息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将助推文化扶贫,尤其是在建档立卡、动态管理、资源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建档立卡信息化工作。在精准扶贫战略要下,文化扶贫需要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化工作必不可少,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准确分析扶贫对象的真实情况,通过数据信息汇总准确判断贫困程度,提供适合的文化扶贫项目。同时,建档立卡信息化也便于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时时更新,提高文化扶贫的效率。

其次,动态管理工作。文化扶贫是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扶贫对象、扶贫内容始终处于变化中,利用大数据技术便于开展动态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文化扶贫云平台,随时发布文化扶贫需求,为扶贫者和贫困人口实现在线匹配,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文化扶贫的便捷度。

最后,实现文化扶贫资源优化。文化扶贫涉及众多资源,多数资源需要利用现代技术予以展现,比如文化图书、新闻报道、扶贫视频,这些文化扶贫资源需要利用平台展现,方便相应的贫困者下载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扶贫的资源应尽量以视频、音频的方式提供,便于文化水平不高的贫困人口在线播放,降低贫困人口学习文化知识的门槛,更有助于激发贫困人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制度上:落实文化扶贫工作机制

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不辱使命,强化文化扶贫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作为重点,要确保文化扶贫工作到村、到户。

制度上落实文化扶贫工作机制是贯彻党中央文化扶贫工作要求,彻底打通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的保障。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为例,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临洮县全面免费开放“三馆一站”,为广大县城贫困人口提供文化服务。同时,临洮县各乡建立“乡村舞台”,为乡村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形式向贫困人口传播文化思想。据不完全统计,临洮县各乡每年提供文化活动500余次。此外,临洮县各村开展“电影下乡”活动,在各村免费为村民播放文化电影,在多数村落实现“户户通”工程,为各村搭建广播电视、网络工程,让村民足不出口即可接收最新资讯。同时,各村民小组也不断开展文化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利用村民小组活动号召村民集体学习文化知识,并进行文化竞赛,营造良好、上进的文化学习氛围。除临洮县之外,我国诸多省市县下属乡镇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落实文化扶贫工作机制,确保村民能够真正接触到文化扶贫内容,不断增长文化见识,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保障上:实现文化扶贫长效化

文化扶贫长效化发展主要侧重于文化扶贫队伍建设和文化扶贫产业发展,只有做到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切实保障文化扶贫长效化发展。

在文化扶贫队伍建设方面,文化扶贫不能单纯依赖政府力量,要充分发挥贫困人口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构建文化内生机制。一是要加强乡镇文化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一支立足基层、融入群众的文化扶贫队伍,确保扶贫队伍成员具备专业水平,有着明确的岗位分工,能够积极落实上级要求,能够为贫困人口带来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扶贫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养。二是要加强队伍成员培训工作。为确保文化扶贫队伍始终充满能量,要不断对扶贫者进行文化培训,比如开设文化骨干培训班、基层文化管理员培训班,通过这些培训不断提高扶贫者文化素养。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一直以来,贫困地区的文化资源并不落后于发达地区,只是文化资源并未形成文化产业,我国诸多贫困地区有着陶瓷、纺织、铸铁等文化工艺,但都没有将其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开展文化扶贫,应注重对贫困地区的文化产业开发,培育贫困地区文化产业,让其从单一的技艺上升到文化产业高度,以此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作者为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注:本文系2015-201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大学英语教改项目重点项目“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编号:XJYYBKXM2015-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张祝平:《我国贫困地区文化贫困因素及文化扶贫对策》,《行政管理改革》,2018年第6期。

②贺海波:《贫困文化与精准扶贫的一种实践困境——基于贵州望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村寨的实证调查》,《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③李楠、闫韶华:《文化扶贫及其实践路径分析》,《兵团党校学报》,2018年第6期。

责编/周素丽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忠华]
标签: 贫困地区   文化   应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