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理响中国 > 正文

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以创新为基本驱动力,以适应竞争环境、提升经济附加值水平、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技术、市场、管理、商业模式、企业形态、产业联系等多维创新实践为具体体现的产业演进和变迁过程。

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以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推动高值化、品牌化、服务化、平台化、绿色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要看到,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进程中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同时就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面临的主要困难

观念相对滞后、相关配套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

随着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后发国家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双重挤压,传统产业以往依靠要素驱动和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在此进程中,传统产业发展存在的痛点难点、面临的一些主要困难值得重视。

发展观念和战略思维滞后。产业转型升级是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的自我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在企业家的带领下实现的。企业或企业家的选择固然要受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企业家以什么样的理念兴办企业,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利润,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家的视野和思维决定了企业的远见。应该看到,传统产业的技术、工艺、产品、市场都相对成熟,但经营理念相对固化且不易改变。在不少传统行业,发展观念落后、思维僵化的情况仍然存在,在客观上导致企业发展的理念、标准、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滞后。

发展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当前,不公平竞争现象依然存在,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部分领域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负担较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由于部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企业在经济、时间和机会等方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也较高。

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但这些技术支撑体系仍无法有效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共性技术的巨大需求。随着各类科研院所改制为企业并直接参与市场,作为竞争前阶段的、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间的、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缩减。在传统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集中的行业,因大部分企业自身研发能力薄弱,加上行业共性技术供给缺失,许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较为困难,或者依靠购买设备和引进生产能力,或者投入大量前期费用,与研究机构合作研制设备。

高素质人才短缺。随着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企业生产一线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需求重点从一般的操作工转向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从东南沿海地区的情况看,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短缺对产业转型升级构成明显制约。高加工度工业普遍面临高端人才匮乏的窘境,特别是缺少企业急需的高端工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及技术工人。

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司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总体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依然不够强、保护能力依然不够高。不少企业反映,企业创新投入巨大、历时很长,但关键岗位人员跳槽后一旦相关技术遭遇泄密,后续维权较为困难。即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新产品,也面临其他企业低成本抄袭、复制的隐忧。产业转型升级依靠创新驱动,而核心技术的获取不仅需要研发投入,还要有足够的产权保护。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商业机密意识也需同步跟上。

关键是做好制度安排

理顺各方关系、破除各类障碍、补足现存短板

总体上看,我国传统产业仍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不仅体现在人力资本、产业发展基础以及配套能力等方面,更体现在其拥有规模巨大且联系紧密的内需市场。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尽快破除束缚产业转型发展的各种障碍。其中,关键是做好制度安排。

一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营造良好竞争环境。用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定期对清单事项进行合法性审核,在审批体制、监管机制、社会信用体系和激励惩戒机制等方面,落实相关配套制度,把更多监管资源投向对市场主体投资经营行为的事中事后监管;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水平和专业化能力,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优化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二是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继续清理和降低各种涉企费用,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推进政府创新管理制度改革与规范,简化申报和审查流程,为创新主体减轻不必要的负担;建立适应互联网环境的生产许可数字证书管理系统,加强不同区域间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互认,降低获取生产许可审批的交易成本。

三是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提升金融供给质量,通过优化、完善金融机构内部创新机制和管理理念,将金融产品创新的系统性、技术性及合规性有效结合,建立科学的创新产品监测与后评价机制等措施,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降低风险;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建政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完善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金融对接机制,同时深化政策性担保体系改革,建立企业数据共建共享平台,构建企业信用档案,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四是加大行业共性技术供给。加强论证和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通过编制关键共性技术目录、建立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项目计划、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布局,更好地集中资金、人才、设施等各类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组织建设,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行业新型通用技术的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做好行业前沿基础性技术的研发与储备;在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结合区域产业基础和产业规划以及产业集群的特点,搭建区域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发展质量检测、设计服务和市场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区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进程。

五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拓宽知识产权保护范围,促进创新资源在品牌运营中的有效结合,使品牌运营各方的权益与责任得到准确、有效的法律规范;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加大司法惩处力度,提高侵权代价,将恶意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同时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