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拓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路径

核心提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在新时期面临新使命和新问题,应深度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蕴和实践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内容、环境、方法领域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脉搏找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路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现有传播困境而迈向高质量传播阶段。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在新时期面临新使命和新问题,应深度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蕴和实践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内容、环境、方法领域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脉搏找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路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现有传播困境而迈向高质量传播阶段。

【关键词】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  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明:“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实践促改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特征和根本目标。21世纪复杂的经济政治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提供新素材和新思路。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进程日益深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在新时代的影响力和针对性,充分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传播经验,引领民众的思维和价值观,推动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信仰,同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时代营养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始终依附于实践,新的时代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解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国际冲突、科技创新等诸多问题,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中国国情的融合程度。改变的前提是实践,实践的前提是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的盲点,保障思想教育和信仰教育质量的基石。

首先,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历程,其经典性要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得以展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土壤紧密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批判性诠释是其在新时代的主要意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命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息息相关,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对康德的“实践理性”进行批判性改造,同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基础和形式进行理性批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重释和重塑始终是其理论体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任务。马克思构建的理想世界是物质文明丰富,精神文明得到极大提升,个体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世界,其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而找到真正将理想世界变为现实的可行途径。

其次,从现实世界到理想世界的转变势必要求“改变世界”,以何种方式改变世界,如何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准确把握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差距,直面现实社会中的深层问题并反思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蕴所在。强化问题导向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论域,以观念变革促进制度变革和社会变革,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彰显与时俱进的治理力。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面临的困境

全新的媒体环境和受众心理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在新时代遭遇水土不服。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改变,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被新媒体取代导致传播环境愈加复杂,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但其严谨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保障,干扰民众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作为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传播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构成,网络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路径从单向直线向双向互动演变,民众对其认同感和参与度发生明显变化。

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首要渠道,许多内容尚未经过严格筛选就出现在网络中供浏览者自主阅览,难免造成内容良莠不齐,部分不良思想混淆其中。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应对国家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行深刻反思,帮助民众理性鉴别各类媒体中的信息资源,构建开放环境下的思想教育阵地。

拉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间的距离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传播者需要在理论知识和道德素养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充当传播主体,向受众传递和灌输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新媒体的发展消除了传播者与受众间的隔阂,反馈和互动成为常态,随着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定位日益模糊,受众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转变为传播者,凭借主观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进行解读。但其发布的言论倾向不易把握,传播内容的严谨性无法保证,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质量。

社会文化在商品经济影响下呈现明显的泛娱乐化趋势,无节制的恶搞和戏谑拉低受众的审美品味,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方面的主导地位。价值消解和权威挑战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面临重重阻力,尤其在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年轻群体中遭到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和方法必须在新时期提出新的视角,才能触及和解释问题的深刻根源和复杂逻辑。

新时代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效果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在新时代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如何合理运用科技这把双刃剑拓宽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率,优化传播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人文元素,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和大众的探索,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激发民众了解和认知的热情。

一是把握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机会,利用多元手段筑牢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网络阵地。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他们要求平等、开放地接收信息,崇尚信息指引下的人文涵养和人际互动。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表现形式,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受众设计主题网站,增设生活化、趣味性的内容,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过程中的亲和力。与社会科学院、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展合作,以专业研究人员研读、解释、讨论的形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新成果,实现答疑解惑、启迪民智的教育功能。

二是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过程中的定位和任务,以平实质朴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人民群众内心,培养共鸣和认同感。“接地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时应遵循的准则,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保障传播效果。通过构建平民话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的实效,让普通受众能够读懂哲学理论的真谛,依照自身生活经验深化理解并将其视为精神信仰,以自觉主动的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熏陶和指导。

三是突破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路径依赖,以特色化、现代化的传播视野开辟新路径。社会分层造成人民群众对哲学思想的接受程度各有差异,随着大众文化形态的下沉,道德礼仪、风俗习惯对民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在传播过程中根据大众文化形态作出相应调整,将表层思想灌输调整为分层次、分阶段的信仰教育。走到人民群众最集中、最需要的地方,让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化为信仰和生存方式,让信仰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民间潮流。

(作者为中共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罗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话语体系构建》,《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38期。

②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哲学研究》,2018年第1期。

③李春会、钟延强:《文化哲学思维路径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责编/张小青    美编/史航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   路径   哲学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