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当前中国公众两性观念调查研究

【重要发现】

◆男性对“女人味”的评价仍然集中在温柔、顾家、美丽等传统价值观念中,而女性认为“独立自主”应是其最突出的特质,在对不同类型的女性评价中,公众对“女强人”的美誉度最高。

◆公众普遍认为“照顾家庭”是“男人味”的核心特质,“暖男”“奶爸”最受女性欢迎。女性对男性“力量阳刚”这一传统优势的评价已不明显,两性对于男人“责任担当”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大。

◆在两性观念上,我国公众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开始呈现出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过渡的趋势。

◆公众普遍认为“性别模糊”趋势明显,对其接受程度因不同的情境而有所不同。公众基本接受在市场环境中出现的性别模糊形象,而当其与国家形象发生关联时,接受程度较低。

【调查时间】2019年1月31日—2月6日

【调查方式】通过人民智库微信公众号、《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公众号“理事长”发放电子问卷。

【样本情况】此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666份。从性别上看,男性占65.32%;从户籍情况看,农业户籍人口占68.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需要经历由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其中,文化转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与社会变迁、文化转型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两性观念在新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那么,当前我国公众的两性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两性观念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出现了哪些新特征?围绕这些问题,人民智库展开了大型调查,形成了本次报告。

“独立自主”成为最具女人味的新标签,顾家的男性最受欢迎

关于“女人味”的核心特质,男女两性对于这一问题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超六成的女性认为“独立自主”应是女性的核心特质,而只有一半的男性对此表示认同。男性对“美丽大方”“温柔体贴”“照顾家庭”等传统女性价值观念的认同度较高,而女性对“勇敢坚强”“责任担当”的认同度较高。由此可见,女性意识的崛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11个社会中广泛流传的女性性别标签。结果发现,公众对绝大部分的(10个)女性性别标签的好感度高于反感度。有一半的公众对于“女强人”(52.4%)和“白富美”(50.0%)持有积极印象。此外,公众对于“傻白甜”(42.6%)、“凤凰女”(41.1%)、“女汉子”(39.6%)、“假小子”(39.2%)、“中华田园女权”(38.6%)、“剩女”(36.6%)、“宅女”(31.7%)、“干物女”(27.2%)等女性性别标签的好感度均高于反感度。只有对“绿茶婊”的反感度(34.5%)高于好感度(28.1%)。

关于“男人味”的核心特质,男女两性对于男人“责任担当”的认知差异最大,女性(46.3%)对其的认同度要显著高于男性(30.3%)。此外,两性对于男性“力量阳刚”这一传统优势的评价出现差异,近一半的男性(49.0%)仍认同这一特质,而认同这一特质的女性只有不到四成(37.70%)。调查显示,“暖男”(60.1%)和“奶爸”(59.2%)是最受女性欢迎的男性形象。此外,“经济适用男”(45.5%)、“妻管严”(45.2%)、“高富帅”(42.8%)的美誉度也较高。

我国公众的两性价值观念呈现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过渡的趋势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的两性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次调查,我们通过五点量表对公众两性观念的传统性与现代性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我国公众的两性现代价值观念显著高于传统价值观念。从性别来看,男性更认同传统性别观念,而女性更认同现代性别观念。从出生年代来看,传统性别观念更容易获得年龄较大群体的认同。从户籍来看,农业户籍人口传统性别观念更强,非农业户籍人口现代性别观念更强。

本次调查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第二期(2000年)和第三期(2010年)相关数据为依据,以“男主外女主内”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两个指标为例,展示了近20年间中国人的性别观念变化。结果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传统性别观念出现回潮;从2011年到当前,传统性别观念又出现了式微趋势。这可能与女性现代性别观念的觉醒有关。

对于中西方在性别观念上的差异,调查显示,公众普遍认为中西方存在差异,但他们对差异的认知判断并不一致。其中,41.9%的公众认为“中国更现代,西方更传统”,而34.8%的公众持相反意见。

公众基本接受在市场环境中出现的性别模糊形象,而当其与国家形象发生关联时,接受度较低

公众对于“性别模糊”现象感受明显。调查显示,公众普遍认为男性行为表现越来越“女性化”(44.3%)与“多样化”(40.7%)。对于男性的女性化形象,超一半受访者认为是“无力的”和“让人瞧不起的”。与此同时,公众普遍认为女性行为表现越来越“男性化”(48.0%)和“多样化”(37.4%)。而对于女性的男性化形象,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是“能干的”。

对于“性别模糊”现象产生的原因,受访者认为独生子女政策(73.72%)、机器换人(73.57%)、精神生活的追求(66.52%)、物质生活的满足(56.31%)、外来文化(52.55%)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次调查通过五点量表考察了公众对于不同职业出现“女性化的男性”的接受程度,分数越高表明接受程度越高。结果显示,接受度较低的三个职业分别是“国家公务员”(3.06分)、“医生”(3.08分)、“中小学教师”(3.09分),而接受度较高的两个职业是“形象设计师”(3.19分)、“模特”(3.14分)(如图)。可见,当性别模糊现象出现在市场行为中,特别是与时尚行业相关联时,公众接受度较高,而当其与国家形象发生关联时,接受度则较低。

公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物化女性的意识,其中,男性的物化女性意识更强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天价分手费”“农村结婚高价聘礼”“美女配富豪”等新闻,“二奶”“小三”等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些行为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个逻辑,即女性是有价值的,可以被定义成商品与男性进行交易。本次调查考察了公众对于“高价聘礼”“性交易”的态度。结果显示,超四成的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其中男性(54.5%、57.5%)对其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女性(25.4%、29.6%)。由此可见,物化女性的意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还存在着一定空间。

(执笔:人民智库高级研究员  石晶)

责编/孙渴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调查研究   中国   公众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