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汪圣钧
中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产生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其强大的消费能力使中国成为全球中高端消费品的最大市场;中国的8亿多网民对全球数字化商品与智能硬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形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市场。然而,中国的市场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相较于西方成熟市场,中国在国有企业、财税与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市场准入管理、社会管理等领域行政调控强于市场调控,这是造成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释放市场力的过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力的概念,是郑必坚先生提出的,他倡导以“市场力”“创新力”打造新战略机遇,因而把握新时代战略机遇期必须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释放中国的市场力。
市场力是支撑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首先,庞大的内部市场是历史上大国和平发展的根基。布罗代尔将民族市场的出现视为改变欧洲历史的重要事件,因为强大的国家政治意志与商业资本的逐利诉求将分散而弱小的地区市场融合为一体,成为欧洲大国的基础。但是,内部市场的规模决定了大国经济成长过程中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而充足的内部市场能降低新兴大国面临贸易摩擦或贸易战时的脆弱性,能够更理性地把握和平发展机遇。
其次,市场力有助于加速新兴产业成熟并推广中国的产业标准。中国的高铁产业依托国内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应用经验与科研实力,形成了包括从技术到行业标准的全面输出能力。以人工智能为基础产生的新兴产业(如智能医疗)凭借巨大的市场空间获取数据,在技术应用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并以此推动行业标准的成形。
再次,强大的市场力有助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扩大治理机制代表性。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带来了中国在全球治理机制内地位的上升,中国在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已经从3.996%提升至6.394%,而在世界银行增资130亿美元后,中国出资份额达到5.71%。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亚投行为代表的新兴区域开发银行中,中国获得了与自身全球经济贡献相当的投票权份额,这必然有助于全球经济治理在遵守一般经济运行准则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符合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采取行动。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也提出了释放中国市场力的关键手段。
首先,创新和市场必须紧密结合,从供给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出发改变不合理的供给结构产生的供需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视为经济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主线,正是因为收入攀升带来的消费升级使得原有的商品与服务供给失去了需求,产生了供不应求与产能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创新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手段,必须用鼓励创新的政策提升中国市场的“品位”,确保勇于创新且善于创新的企业能够引领整个市场的发展方向。
其次,确保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尤其强调要发挥竞争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公平的制度环境意味着制度的制定者不应偏向于特定的经济行为体,在非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应一视同仁。国有企业改革是深化市场改革的硬骨头,而能否啃下硬骨头对于释放中国的市场力,把握公平竞争带来的战略机遇十分重要。
再次,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市场力的释放既要充分利用高质量外资,又要积极推动成熟企业走出去开拓外部市场,形成双向开放。从放宽全国市场和自贸区市场准入清单,到举办进口博览会,中国展示了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则真正从全球的尺度释放中国的市场力,把中国的市场机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利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消化中国的优质产能,带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经济转型的双赢结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