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提升亲和力

核心提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容、形式、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要借“式”化事、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特色;因时而进、把握内容时代性;审时度势、掌握其对象针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全面体现和提升。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容、形式、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要借“式”化事、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特色;因时而进、把握内容时代性;审时度势、掌握其对象针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全面体现和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亲和力能够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索和遵循教育规律,针对被教育对象的需求与特点,对教育过程进行持续优化,使被教育对象产生和谐感和亲近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内在亲和力和外在亲和力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在和外在亲和力和谐统一的过程。内在亲和力,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性和真理性,使被教育对象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外在亲和力,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被教育对象持续教育的体现形式和方式。

情绪情感性和作用渗透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特征。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情绪情感性。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和个人需求之间关系的一种反应,即主观需求和客观现实两者之间匹配程度的内心感知,是主体需求和客体价值契合度的主观体验。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以价值输出为主要目标,其本身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教育活动,情感品质培养是其重要目标,而以情感作为教育内容本体,能够丰富被教育者的情感。亲和力作为被教育对象对教育过程的一种内心体验,本身就是情感情绪的具体体现形式,其也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一步上升到伦理道德等高级情感的高度。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具有渗透性。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本质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互动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渗透性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蕴含的价值观念,通过教育内容的传递,伴随丰富的教育情感,以音乐、舞蹈、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开展,从而使教育更具有感染性和说服力,引起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和开展,拉近了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积极营造让学生感到温馨舒适、富有人文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效果。

新媒体技术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新媒体技术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亲和力。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连接。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对“95后”大学生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小,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则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教育对象进行直接对话和有效沟通,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良性互动,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现代新媒体技术,丰富教育载体,营造载体丰富和类型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新媒体技术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基础是教育内容的亲和力。教育者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与教育对象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引导,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新媒体技术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倡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平等,教育对象通过新媒体,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和评论,为其独立思考和探索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准确掌握教育对象的真实思想状况,为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奠定技术基础。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借“式”化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式”,是一种形式,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任何富有成效的教育,最终是要借助于特定载体实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成熟的教育方法和特定的教育载体。但是,在新媒体时代,“用户至上、体验为先、内容为王”的互联网思维已经融入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事而化”,就要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创新教育形式和载体,提高被教育对象的认同度,最终转化为其内在的认知和自觉行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导向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必须要通过“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对时机、方法和技巧的最佳运用”,才能实现价值传递。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方面,通过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结合,基于新媒体体验为先的特征要求,创设更好的教育情境,把抽象价值导向融入到教育对象的教学实践情境中,使其受到情绪感染,形成持久的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因时而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2016年,游泳新秀傅园慧在回答记者问中随口说出的“洪荒之力”一词,成为当年新媒体的流行语。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的“粉丝文化”,往往会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传播效果。因此,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树立“内容为王”的教育目标,遵循新媒体教育和传播规律,以更为大众化的表达形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传播。“让马克思说中国话,让大专家说家常话”,是提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途径。

新媒体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遵循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和要求,根据教育对象的信息接收和理解习惯,精心设计合适的教育传播形态,利用以图示意、声像并茂等方式,以简约不简单的信息内容,吸引教育对象眼球,提升教育持续性和渗透性,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审时度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广泛使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仅成为人们进行信息处理的工具和渠道,更是人们生活难以舍弃的一种生活方式,师生关系也被新媒体化,我们的大脑、语言、空间、认知、教育方式等,都被深刻改变了,教育对象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为思想和信息的主动消费者、再造者、发布者和传播者。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审时度势,主动对教育对象群体的“脉象”进行“把脉”,主动增强思想教育供给结构对教育对象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特别是在思想教育顶层设计、教材编写、方法改革创新等方面,开展对教育对象的需求调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人文性,理论更具有实践性,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

【参考文献】

①李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

②丁凯、宋林泽:《试论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6期。

③丁蕖:《以传统文化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民论坛》,2017年第31期。

责编/牛牧瑶 美编/李月敏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娜]
标签: 思政   亲和力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