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却实现逆势增长。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8856.1亿元,同比增长0.9%。中国继续成为对外资吸引力最强的发展中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国。专家表示,中国之所以能对外资持续保持吸引力,是源于扩大开放,尤其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要加快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并要求一些特大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时至今日,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成效已初步显现,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营商环境的现实状况
营商环境是伴随市场主体从开办、运营到注销全生命周期中各种外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国际经贸环境等,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性、长期性工程。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评估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已经跃居第46位,比2013年累计上升了50位次。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跃升至第28位,5年累计上升130位。
2018年7月,国务院成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并下设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先后出台了《关于部分地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的通报》《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相关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具体部署。同时文件指出,目前亟需以市场主体期待和需求为导向,围绕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
营商环境的各项改革效果明显。各地积极开展营商环境改革,不少地方成为典范。上海聚焦“减时间、减环节、减费用”,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推出了一系列大力度的营商环境改革专项行动,大幅提高了市场主体的营商便利度;北京市27个单位联合制定了“9+N”系列政策措施,在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圳以“营商环境改革20条”为统领,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加快形成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40年来,外资企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参与者。随着全球引资竞争日趋激烈,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成为培育引资竞争新优势、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中之重。此前有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凭借减税让利,通过拼资源、拼政策换得了外商投资的青睐;今后,我们更需拼服务、拼信用、拼环境,做到法律上平等、政策上一致、服务上优化,从而营造持久的吸引力。
优化营商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关专家认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和区域内企业的经营状况,最终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财税收入、社会就业等产生重要影响。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增加0.36%。可见,打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的活力。2019年1月2日,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将视角再次聚焦在完善营商环境上。这无疑传递出重要的信号,完善和优化营商环境是2019年中国继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一环。
营商环境的评估与改善
营商环境通常被分为三类,一是营商软环境指数,主要包括开办企业、执行合同、财产登记、内外资投资增速、税负水平等指标;二是商务成本指数,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生产要素成本及变化,主要包括水价、电价、气价、地价、劳动力成本价格等;三是政府社会服务指数,使用专业服务(法律)、科技服务、融资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养老服务等方面的测算。所以,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包括经营主体较低的运行成本,获得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的便利性,还包括稳定公平透明的法规政策、行政服务效率、管理规范高效、创新包容的氛围以及适宜的生活环境。
世界银行每年对全球190个经济体进行评估,包括获得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纳税、财产登记、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少数投资者保护、获得信贷、破产、执行合同等评估指标。在2019年的报告中,中国在多项指标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但是,中国当前的营商环境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在不断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而言,目前的营商环境总体评价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有关专家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这样才能使企业将精力和资源真正投入到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研发、营销、管理等方面。因此,中国仍需要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优良的营商环境,并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对于营商环境优化的意义,企业家群体应更具直观感受,深圳市东方精艺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陆仁权在接受本次访谈时表示,首先,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得以提高。无论是工商注册,还是企业名称登记,企业自主申报、行政审批、税务核算、环保评估等相关行政审批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接待人员态度热情,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其次,涉企执法检查日益规范。“以往都要疲于应付接二连三的不同部门、不同等级的检查,而且不少检查是临时性的,让人措手不及……现在是多部门联合执法,对同时涉及多层级、多部门的检查事项,实行‘一次检查、全面体检’,让检查公开化、常规化、集中化。”最后,民营企业得以被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政策,召开座谈会,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同时在融资上打通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瓶颈”,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公平,在政策上督促落实,在涉及经营纠纷时讲究诚信和契约精神,在荣誉获得、给与民营企业家发言权上平等对待。
另外,根据《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指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各地的营商环境发展,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相对最为薄弱。事实上,出于发展的需要和竞争的压力,为打造优良营商环境而全力以赴的地方,并不止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东部城市。目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不同,对应的营商环境也不一样,资源往往流向营商环境的高地而非洼地。因此,政府需要深入了解当地企业需求,了解当地发展的优势和瓶颈,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优化营商环境,不能“一刀切”。实际上,各地对于改善营商环境的意识普遍明确。某中部地区省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就表示,他深刻体会到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根本条件。区域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营商环境的竞争。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证明:一个地方政府管少、管精、不管死,为民众创新创业营造出较宽松的环境,社会经济就发展的快、发展的相对较好。以色列塔迪兰电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缪怀宇接受本次访谈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营商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从中以合资昆明塔迪兰电信设备有限公司这一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事实就是如此。首先,是政府对企业的直接支持。作为中外合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有具体措施。企业的研发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有利于企业立足中国市场,提供更加贴近中国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政府支持的项目增加速度快,公司获得的政府支持也同步增长。其次,因为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支持,合资三方对市场信心倍增,共同决定延长企业的存续时间直至2029年。
40年改革开放与营商环境优化里程碑
商事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2013年2月28日,十八届二中全会决定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放宽工商登记条件,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活动监督管理,这标志着商事制度改革正式开启。“放”即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实施证照合一改革、推行“先照后证”改革以及完善企业退出机制;“管”主要指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初步形成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服”在于不断地优化服务,比如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市场环境建设以及发挥竞争政策作用等等。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会长何昕认为,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改善了我国的营商环境。改革措施的陆续推出,提高了企业开办便利度,激发了投资创业热情,活跃了市场运行。作为衡量营商环境重要指标之一的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从2013年的11.23户上升至2017年的21.94户,企业密度持续提升。
税收政策改革。税收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经营发展、市场竞争、风险防范等产生重要影响。专家认为,跨国公司在选择投资地点的考衡因素中,许多都与税收密切相关,例如税收激励、财税环境、纳税服务、政府扶持、个人所得税政策等,因此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税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2018年以来,我国出台的代表性减税政策有:持续推进增值税改革,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增值税税率;出台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扩大至所有企业;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相关收入免征房产税和增值税;境外投资者从中国境内企业取得的分红可以享受递延纳税优惠等。2018年,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发布的《世界纳税报告》显示,中国的纳税服务表现亮眼,多项关键指标都取得进步,税收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缪怀宇表示,税收减免政策,为改善企业的现金流做出了贡献,这让企业能够腾出手来谋发展。但是,对于发展得好的企业,反倒不能适用此政策,在政策制定出台过程中,企业规模不应该作为硬指标,要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应对纳税优质的企业有更多的政策倾斜。
互联网+政务服务。如何提高各级政府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改善营商环境举足轻重的一环。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无疑能显著提升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对此,李克强总理指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的意见》,要求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在“互联网+”环境下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应用,广泛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应用,努力提升无纸化、智能化程度。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行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优化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提供有力支撑。各级地方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不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举措和政策,有益于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推进。
自贸区建设。自贸区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窗口,应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五年时间,自贸区布局拓展到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数量已达12个。作为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于2014年7月获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共9章57条,被视为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法”。2018年5月中旬,上海市开启自贸区条例修订工作,此次条例修订充分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战略部署。同时上海自贸区根据世行营商环境评估的指标体系,对相关环节进行流程再造,进一步提升上海营商环境的综合竞争力。如今,各自贸区都在积极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推动贸易便利化。这些改革全球瞩目,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认可。
营商环境优化:新时代吸引外资新方略
优化营商环境,既存在于国内改革的语境中,也立足于对外开放的背景下,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如今,在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中国正加速度奔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逐步提出与形成了营商环境优化的引进外资新方略。2018年6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出台,在22个领域推出开放措施,清单长度由63条减至48条,取消外资进入银行、电网和铁路干线路网建设等一系列限制;同时,《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发布,在文化、资源、种业、电信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国办发〔2018〕104号),适应利用外资新形势新需求,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商投资产业和区域结构,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再发“大礼包”,2019年2月1日,上述两部委会同有关方面开展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修订工作,并在合并两个目录基础上形成了新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陆仁权表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那些营商环境相对成熟的国家的经验,一方面,培养和践行法治精神。讲究诚信,遵守约定,契约至上,这些都是成熟规范的市场经济国家所具有的特点。在当前的中国,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管理者不乏“人治”僭越“法治”,“人情”代替“法理”的现象;经营者在从事交易活动中不乏投机取巧、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的问题……这一方面我们要向德国、新加坡等国学习。“人无信不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阶段,契约精神的培养应该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行政环境。“政出多门,交叉管理”的现状还需进一步理顺和精简,这样不仅能够让企业可以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和精力搞生产,同时也能让企业的经营者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企业在经营状况平稳且良好的时候,什么都有人管,个个服务热心;一旦遭遇风险、遇到低谷或者有困难需要解决,伸出援手、提供帮助的部门就少了很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李克强总理2018年9月在浙江台州主持召开座谈会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有关专家认为,对应我国提出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目标,可将世界银行的获得信贷、保护中小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4项一级指标归为法治化指标,将跨境贸易1项一级指标归为国际化指标,将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纳税等5项一级指标归为便利化指标。
专家认为,提高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可从内外两大方面推进:对内而言,要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制度创新是其核心任务。自2013 年9 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以来,我国自贸试验区已经形成“1+3+7”的试点格局。这11个自贸试验区围绕商事登记、贸易监管、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制度创新,目前已形成153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分批次向全国推广移植。今后,现有自贸试验区要继续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并及时在全国推广制度创新成果;与此同时,进一步增加自贸试验区试点,形成更大范围的试点格局。对外而言,为了应对国际投资体制碎片化加剧的新态势,可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新时代我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成效显著。未来,应继续积极与各国签订双边和区域贸易与投资协定,尤其要加快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建设,进而更好地提高我国营商环境便利化水平。
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更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软环境”上实现新的突破。缪怀宇表示,各地招商引资的重点都是世界500强企业,500强企业投资布局有其内在逻辑,尤其是注重战略布局,所谓的优惠政策不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有可能是催化剂的作用,但是各地政府为了吸引500强,投出的优惠政策力度远远大于对外商中小型企业的力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和探讨。另外,他还认为“无论中外,中小型企业都是最需要扶持的企业,而中小型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往往都是有行业市场、区格市场的需求,反过来说,中小型企业往往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信息技术为例,它对所投资区域的环保压力小,带动的员工就业多,税收贡献单位贡献率高,呼吁各级政府多出台一些依据自身资源特点,不仅仅是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政策,更应该有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政策”。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专家指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速的基础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就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营造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的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黄 溪】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导报、南方日报、《紫光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人民网、中国网、央视网、央广网、中国国信网等)
责编:贺胜兰 / 蔡圣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