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地方创新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始终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新春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破解农村发展困境的又一根本性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城乡关系的重塑,决定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方向。在这个意义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让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修订《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各级党委尤其是县级党委履行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体责任,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2018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坚持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围绕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阶段性目标,下功夫推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各地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果。为此,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主题,重点搜集与此相关的地方创新实践案例和先进经验,对当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特点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其他地方乡村发展和治理创新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湖北武穴:大抓党建、抓大党建促乡村振兴

武穴市是湖北省黄冈市代管的县级市,也是长江中游的港口城市。近年来,武穴市“书记月谈会”坚持每月一个主题,把会场摆在镇处一线,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强化“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各镇处党委紧扣发展“第一要务”,主动向市委交账,认真落实“书记月谈会”部署要求,大抓党建、抓大党建,组织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实干创业,在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推进“四大行动”一线展示先锋风采。

推动组织振兴。武穴市重点抓好村级班子选配,将政治可靠、能力出众、品质优良的致富能手、在外创业人员、退伍军人吸收到村级班子中,不断优化村级组织结构,为村级班子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严肃规范组织生活,针对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出现的不良倾向,提高组织生活质量,扩大党员教育覆盖面;充分发挥“两个功能”,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和重点村整治工作,建立便民服务目标管理制度,推动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由“五务合一”向“多务合一”转变。

推动人才振兴。武穴市坚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利用远程教育等平台,发挥“农博士”“土专家”的作用,组织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和实地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吸引社会“精英”,加强“第一书记”管理服务,持续抓好“一派两聘”工作,大力实施“能人回乡”工程,为农村发展聚智聚力;注重激活党员“细胞”,深化党员“领岗诺责”活动,大力选树一批优秀党员典型,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作为的生动局面。

推动产业振兴。武穴市委市政府指导村级找准发展路子,按照黄冈市委总结的九种发展模式,因村施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改革,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坚持市场导向引领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擦亮“佛手山药”等国字号品牌,统筹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

推动生态振兴。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开展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完善农村“五有”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组织发动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村容村貌专项整治;着力提升生态意识,加强政策宣讲,健全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行动,不断增强村民的卫生意识、环保意识;积极努力完善公共设施,推进农村“水电路气讯房”等建设,“水要户户连通,电要稳定贯通,路要条条畅通,讯要高速互通”,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和质量,让农村更像“农村”。

推动文化振兴。武穴市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出台村规民约,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建设农村精神新风貌;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村级教育培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健身活动中心等阵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健全农村文化队伍,推动农村精神文明新发展,不断夯实乡村文化基础;积极探索“功能型党组织+自治组织、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的治理机制,发挥民警、律师和其他法律服务工作者的作用,提振群众精神,改变群众习惯,培育淳朴民风,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格局。

江苏常熟:农村党建“六强六在前”

常熟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实施固本强基先锋工程,持续深化农村党建“六强六在前”和“富民先锋行动”,积极推动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中当好组织者、推动者、先行者,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切实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走出了一条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常熟路径”。

突出党的领导,把牢发展“定盘星”。第一,坚持以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农村领域党建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工作,依托党员冬训、“统一活动日”“开放式主题党日”等载体,广泛开展领导干部授课辅导、“百姓名嘴”串讲、远程教育等宣讲活动,系统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第二,坚持以科学机制抓镇促村。发挥常熟市委抓农村党建“一线指挥部”作用,在全省率先实施“定标、网控、问责”党委管党责任机制,明确乡镇党委抓党建工作10项刚性措施,以及党委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及班子其他成员4份任务清单。开发“党建GPS”——常熟市全面从严治党信息平台,对乡镇党委抓农村党建工作实行“全程网控”、实时监督,并将监督结果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评议的重要依据。第三,坚持以严实举措强化政治功能。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精准实施农村党组织分类定级管理,创新开展组织生活会督听活动,上半年累计派出督听员1926人,督听基层党支部4614个。全面加强和规范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打造“海棠花红”先锋阵地群,实施“红色元素”激活行动,构建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涉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红色先锋站体系,年内计划建成红色先锋站256个。 

建强“三农”队伍,培养振兴“领头雁”。第一,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镇、村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大力选拔党性原则强、熟悉农村情况、既善抓党建又懂经济的乡镇干部,全市50%以上的乡镇党委书记有党务工作任职经历,25%的班子成员担任过村书记,全市214名村党组织书记中,45岁以下的占53.6%,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95%。深入实施“新时代新接力”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树培育工程,开展分类储备和动态培养,建立市级备案管理制度,持续加强正向激励,积极打通优秀村书记进入事业单位、公务员队伍的渠道。第二,培养壮大干事创业“先锋队”。实施农村发展党员“源泉”工程,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大从致富能手、复退军人、返乡创业就业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丰富拓展实境课堂、专家辅导、行为清单、卡片辅助、积分考核等党员教育管理手段,全面打造走在前列的党员先锋队伍。第三,回引培优强村富民“田秀才”。通过政策宣传、选聘下派、组织引导、前景引领等途径,将优秀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天地。同时,抓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工程,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教育示范基地,探索“涉农院校+职业高校”“集中教育+继续教育”等培训模式,3年累计培训骨干型职业农民900多人。

创新组织设置,找准兴旺“金钥匙”。第一,创新“党支部+新型农业”。大力推广“1+4”工作法,围绕“一社一策”,积极把党支部建在新型农业产业链上,打造“党支部+农业园+合作社”“党组织+产业园+党建联盟”“党组织+产业协会+党建联盟”“党组织+龙头公司+家庭农场”等运行模式,把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连接起来,形成上联行业、下联农户新格局。第二,创新“党支部+电子商务”。围绕“一村一品”,积极把党支部建在特色电商产业上,统一开展品牌推广、信息共享、创业培训、订单服务、技术指导等活动,让党支部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红色驱动”。同时大力开展党员电商户亮身份、亮承诺活动,统一悬挂“党员电商户”标识,带头签订诚信经营公约,全面打造“党员电商户”先锋品牌。仅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额超过2.5亿元。第三,创新“党支部+乡村旅游”。围绕“一域一景”,把党支部建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充分挖掘乡土风情资源,打造农家乐、休闲体验、采摘观光等特色旅游项目,将“零星散种”的乡村旅游项目编织成网。例如,苏州沙家浜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深入挖掘苏南东路抗战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生态湿地宣教等功能,打造红色品牌影响力,年均接待党性教育培训团队1458批次,8万多人次,营业收入达560万元。

落实攻坚责任,同走康庄“共富路”。第一,壮大集体经济强服务。全面制定村党组织“村级经济增长行动计划”,重点围绕置业、合作、盘活三大举措,通过建设生产经营性用房发展物业经济、成立“三大合作组织”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优质项目,提高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为村党组织服务群众提供坚强物质保障。第二,党员示范引领带民富。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双带三评”活动,通过群众测评、党员互评、党组织考评等方式,在全市建立“双带”能人信息库,命名“双带”示范户,由农村党员领办创业项目,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实施“党旗引领民富”工程,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先锋岗、党员提案等形式,切实发挥党员致富表率作用。第三,帮扶经济薄弱村促脱贫。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任务,细化农村党组织扶贫工作责任,把薄弱村脱贫转化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用扶贫工作成果检验党建工作成效。同时选派政治素质好、敢于担当、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机关干部担任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实施市级机关部门与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行动,提升薄弱村发展动力。

打造核心引擎,建设美丽“新家园”。第一,加强乡村治理。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务党组织决策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党员议事组”等有效做法,不断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党建网格和治理网格“两网融合”,全面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第二,培育文明乡风。以镇、村道德讲堂为主阵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举办读红书、忆红史、观红影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道德法治,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除旧布新。持续开展“党员中心户”“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创建活动,用身边事感染带动身边人,使文明有礼、崇德向善成为农民群众的行动自觉。第三,打造宜居村庄。突出党组织对村庄建设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按照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人脉文化资源等特点,科学编制建设规划,避免抓发展与抓环境治理“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84个自然村庄完成整治任务,3万多户农户受益。

四川万源:四级联动引领脱贫路

万源是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主战场”,达州市深度贫困村共38个,万源占其中30个,脱贫难度之大、奔康任务之艰可见一斑。面对这个千年难题,万源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确定的“12246”总体思路,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开展强基础、兴产业、促融合等重点工作,吹糠见米、攻城拔寨,全面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向纵深挺进。截至2018年底,累计实现138个贫困村退出、2.5万户8.1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8.7%降至2.5%,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

做好“基本功”,突出党建引领。万源严格按照党支部标准工作法,持续推进“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标准化,为全面推动万源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一是筑牢组织基础。创新建立以市委指挥部、片区联络站、乡镇(部门)党建办、村(社区)党建助理员为支撑的“四级”联动体系,构建新常态下基层党建联动模式。二是配强党务力量。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为导向,选优配强党务干部686名,探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培养村级后备力量851人。三是持续督导问效。坚持问题导向,逐项对标省市巡视(察)、暗访督查反馈问题,一年来组织开展专项督查4次,持续推进三项整改“回头看”,推动41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打好“组合拳”,注重产业先行。“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万源践行“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党建引领,突出产业带动,为全面推动万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一是全面推行“党建扶贫10+”模式。实施党建+集体经济、党建+扶志教育、党建+农村电商等攻坚行动,打出一系列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组合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力攻克贫困堡垒。二是大力实施“22+1”扶贫专项。制定实施方案,紧盯目标任务、明确牵头单位、严明完成时限,严格落实定期通报制度,形成年初建账明责、年中查账促责、年底交账验责“三账三责”模式。三是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立足万源市本土资源,充分借助普陀区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劳务协作、资源合作、资金支持、携手奔康为抓手,不断拓展交流合作领域,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

传好“接力棒”,强化统筹衔接。万源聚焦“20字”总要求,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衔接,传好“接力棒”,为全面推动万源高质量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一是夯实乡村基础建设。聚焦“靶心”,不断夯实基础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4.14万亩,改建村社道路400公里,新建集中供水点62处、分散式供水点3600处,改善人居环境5960户,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二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新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家,新增落地亿元以上农业投资项目5个,培育专业合作社29家、家庭农场17家;成立“真硒万源”公共品牌协会,规范管理万源富硒茶、旧院黑鸡等公共品牌。三是突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抓好农业农村“四区建设”,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0个、扶贫新村80个,申报省级四好村19个,评定达州市级四好村70个、万源市级四好村80个,至此“万源样板”打造初见成效。

云南耿马:健全“五个体系”推进乡镇振兴

耿马自治县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境县之一。近年来,县委坚持以“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为引领,以提升组织力和强化政治功能为核心,以健全“五个体系”为抓手,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跨越发展。

健全组织体系,推动产业振兴。第一,健全党组织体系。将92个村(社区)全部升格为党总支,在有7名以上党员的748个村(居)民小组中设立党支部。打造泽安等5个“连点成线”市级示范点,芒抗等45个“连线成片”县级示范带,创建规范化党支部362个。第二,健全党建促脱贫组织体系。建立“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干部攻关、人才服务、考核保障”“五位一体”党建促脱贫机制,在46个贫困村全面推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脱贫模式。第三,健全党建促乡村振兴体系。在748个村组成立“自然村振兴理事会”,教育引导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以“4个清单”为抓手制定自然村发展振兴行动计划。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基地累计达292万亩,成立农业合作社211个。

健全治理体系,推动生态振兴。第一,建立农村环境“六项”整治长效机制。以理事会牵头,完善村规民约915个,开展“垃圾整治、污水整治、庭院整治、厕所革命、移风易俗、公益设施管护”等六个专项整治行动,创建洁净村庄示范村125个、洁净庭院示范户1800户。第二,建立文明村寨创建长效机制。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善行义举榜”“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争做“四有”新人,共创建文明示范村55个。第三,建立感恩主题教育长效机制。 紧扣决胜脱贫攻坚大局,在92个村(社区)建设村史感恩室,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和“三讲三评”活动,教育引导群众铭记党恩、饮水思源、自立自强。

健全融合体系,推动文化振兴。第一,深入开展“红色边关”建设。以“一轴七片”开展主城区城市党建,建设解放军“三进耿马”历史雕塑,在孟定镇色树坝抵边村实施“四位一体”建设,配套建设“红色驿站”“红色联盟讲堂”“党政军警民”主题广场,在边境村、企事业单位、村民小组活动室及沿边居民家中悬挂国旗5600余面;建设红色边境,悬挂党员标识牌3800个,让“村村寨寨广播响、党的声音进万家”。第二,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 推进“民族五用工作法”和“七进”活动,依托民族节日和重大活动,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宣传,推进党的政策进寺庙、民族政策进课堂,创建1个示范乡镇,6个沿边示范村寨。第三,深入推进民族文化与边疆党建融合发展。结合民族和文化资源优势,党支部牵头成立产业合作社,组织党员和群众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传习活动,培育了芒团傣族手工造纸传习园、景信知青园、那永傣文化传习园等“文旅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推进民族文化与边疆党建融合发展。

健全服务体系,推动组织振兴。第一,建强为民服务阵地。建设活动室672个,平均1.6个村组拥有1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乡镇“五小”、机关规范化和为民服务中心建设,新整合84项政务服务事项进平台,不断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第二,建强保障服务阵地。出台村级集体经济保障办法和收益分配管理办法,设立县扶持发展基金,实现8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以“四提四纳两建一奖”,全面提升村(社区)干部待遇,每月统一提高村(社区)干部岗位补贴200元,把养老、医疗、工商保险补助和住房公积金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按月度补贴30%的标准建立正常离任每月生活补助制度,按每月50元的标准建立组干部集体经济绩效奖励制度。第三,建强开放服务阵地。深化实施警地党群联创联建和“党员边境安宁”责任区建设。整合清水河口岸区域内边合区、海关、检验检疫、军警部队和行政村党建资源联建国门“党工委”,创建跨境“友好乡镇”1个、“友好村寨”3个、“国门学校”1个。

健全队伍体系,推动人才振兴。第一,抓实农村“头雁”队伍建设。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直管,按照“六严”标准逐村分析研判,调整撤换10名不履职、不胜任村党组织书记,选派10名县管后备干部到村任职;探索“三推两培一选”做法,建立1091名致富能手型村组后备力量人才库,选送到9个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进行重点培养。第二,抓实乡村振兴人才力量队伍建设。依托党员活动室和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建成2个乡村振兴农村干部教育实训基地和9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结合“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万名党员进党校”等,积极开展产业技能、民族歌舞、乡土人才等培训,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第三,抓实新时代耿马干部“特质”队伍建设。聚焦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脱贫攻坚主战场,出台“一意见三办法”;选派202名驻村工作队和2080名机关干部职工全覆盖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旗帜鲜明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和重用干部,使“充满激情、创新突破、敢于担当”成为新时代耿马干部的鲜明特质,为实现耿马跨越发展提供坚实人力保障。

新疆巴州: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巴州聚焦自治区党委“1+3+3+改革开放”总体工作部署和“四句话”“4+1”工作要求,坚持总基调,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以解决基层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为重点,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团结凝聚各族群众、减轻基层负担、强化基层保障等方面做工作,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强根基提升党建保障水平。首先,巴州坚持把村组阵地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重要任务,不断加大建设、管理、使用力度,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覆盖、管理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各村的办公服务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基本实现了村级阵地“门常开”、坐班人员“有事干”、党群干群“常联系”、村级干部“作用实”、群众有事“随时办”。巴州198个村民小组中,有100个村民小组与村委会共用活动阵地,2017年7月完成全市所有村民小组的阵地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巴州59个行政村办公服务阵地面积均达到400平米以上,“一站式大厅”、残疾人康复室、图书阅览室、党员电教室等服务活动场所一应俱全,进一步夯实了农村基层的组织基础。其次,巴州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财政补助、部门帮助、援疆单位援助、乡村自筹、本村致富能人捐助“六个渠道”,筹集村民小组活动阵地建设资金。每年为单建和联建的村民小组活动阵地拨付活动经费和运行经费2万元,为与村委会共享活动阵地的村民小组每年拨付活动经费1万元,为村民小组开展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本着结合实际、节约投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最大效能的宗旨,按照“有组织、有干部、有阵地、有经费、有制度、有活动”的标准,高质量建设村民小组活动阵地。最后,围绕强化基层保障,每个村每年运转经费不低于15万元、食堂年运转经费不少于10万元,每个社区每年运转经费不低于15万元,每个村(社区)为民办实事年工作经费不低于10万元。2018年建成7个社区阵地,完成30个村组阵地建设项目,年底前实现所有社区办公服务设施达到400平米以上,通过一系列党建示范引领的工作措施,不断巩固基层基础,给基层党组织创造良好、顺畅的履职办公环境,建立符合新时代特色的规范化村组阵地,把阵地打造成为村级党组织的理论学习平台、工作交流平台、群众办事平台、党员风采展示平台,切实解决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的问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强了、干部腰杆硬了、说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跟了。

稳队伍提升“两委”班子履职能力。一方面,为建强基层干部队伍,巴州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招聘疆内外高校毕业生到村工作,充实村级工作力量,缓解村级工作压力,全面提高村干部待遇,彻底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了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推行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工作,招录基层工作干部、储备岗人员到各部门、各乡镇担任骨干力量,不断提高村两委成员的报酬,推行村两委正职、村干部职业化、基层工作岗、村级后备干部的培训等等,提高人员素质,解决有人干事、会干事的问题。另一方面,为配备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巴州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人才项目,建立基层党务人才和基层政法维稳人才队伍,在维护社会稳定、建强基层组织、推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信息员”“宣传员”作用;实施河北省援助“巴州基层党建工作者能力提升项目”,州县联动培训880名村社区干部,选派84名基层干部到河北省对口支援地州市挂职锻炼,选派1134名基层干部赴河北对口支援轮训。

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第一,巴州扎实推进行政村成立党总支、村统一改设为村党支部、村民小组成立党小组,符合条件的驻村工作队全部由临时党支部改设为正式党支部驻村工作,配备党总支书记,选派优秀干部到村(社区)任第一书记。将“三会一课”与村级日常业务工作会议有机融合,建立村级事务“一会制”和召集人制,实行会前“20分钟微党课”,实现“一个会议解决更多问题”。全面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从配强班子、建强队伍、健全制度上发力,抓实整顿提升,全面夯实基层基础。第二,结合“星级化”创建工作,强化党员队伍管理。为提升支部战斗力,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8+ X主题党日活动”。村党支部大力推行干部分片包干制度,党员干部干在前,吃苦在前,以实际行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使全村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建立班子成员“一对一”交流机制,通过召开碰头会、座谈会和学习教育等形式进行“传帮带”,面对面教经验、教思路、教方法,促进党员干部切实提高担当意识和群众工作能力。第三,村“两委”充分发挥达西展览馆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盘活农户庭院内外、房前屋后闲置空间,引领村民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品牌,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全村已有23户农家乐、风情园开门营业,促进了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展览馆每年接待游客约10余万人次,已成为巴州乃至全区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党员干部带头干,发展庭院经济、畜牧养殖,开办农家乐,加强了村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村民自觉向党员干部看齐。

海南澄迈: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近年来,海南省澄迈县紧紧抓住基层党建这个“牛鼻子”,通过党建引领、支部牵头,利用“党建+”形式统领各项工作,推动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体现在乡村振兴的工作当中。

配优队伍强组织。澄迈以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为重点,对全县村党组织书记队伍进行全面分析研判,对不能胜任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群众意见较大的坚决调整;通过大规模换届调整,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提升村级党组织的干事创业能力,让党性强、作风实、有市场经济头脑、善做群众工作的“领头羊”成为基层党组织的“当家人”。为了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队伍,早在2008年,澄迈就提出党支部书记职业化管理,探索了“四个加”机制,即“加薪”激励,激发工作活力;“加油”充电,提高素质能力;“加压”约束,增强履职意识;“加冕”助长,扩宽政治出路。此外,澄迈将村党支部书记纳入全县党政干部管理的“大盘子”,村“两委”干部不仅可以拿到全县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每年还能参加全县干部培训和外出交流学习。若有连续3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党支部的村党支部书记,且年龄、学历符合条件,便可以将其提拔为镇政府公务员,甚至进入镇党委班子,这极大激发了村级党组织活力。

建好支部强堡垒。为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从2017年开始,澄迈推行“七星”党支部评比,从“领导班子、发展思路、党员队伍、活动阵地、群众评价、工作机制、工作实绩”七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跟年终绩效挂钩。按照规定,评上优秀的“七星”党支部,书记个人年底追加全年生活补贴的30%作为绩效奖励,连续获评的党支部还有1万元工作经费奖励;分数靠后的20个“一星”党支部则被定为软弱涣散支部,由县里统一选派“第一书记”,针对存在问题制订整顿方案,明确整顿期限,确保软弱涣散党支部晋位升级。由基层党组织或农村党员牵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澄迈农村产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桥头镇沙土村曾是临近海滨的渔乡小村,在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种植地瓜,牵头成立澄迈桥头沙土地瓜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附近村庄种植桥头地瓜。目前,桥头地瓜已成为澄迈响当当的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品牌,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等多位一体的产业链,年产值达4.2亿元。

下沉资金促发展。在澄迈,村委会文化广场已成为村民农闲时交流聚会的主要场所。从2016年开始,澄迈就不断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当年便投入6200多万元,完成了对87间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改、扩、建”,全面解决了澄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无、危、小”的突出问题。2017年,澄迈又启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升级改造计划”,计划到2020年投资8480万元,将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打造为党员活动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娱乐教育培训中心。除了资金下沉,澄迈还着重吸引人才进村。2015年以来,澄迈按照“党务干部驻弱村、经济干部驻穷村、政法干部驻乱村、农口干部驻产业村”的原则,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110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覆盖全县1/3的村庄。澄迈县委组织部还以扶持返乡大学生创业为抓手,建立村级优秀后备干部库,确保每个村有6名后备干部。近年来,澄迈先后投入622万元扶持154名返乡大学生创业,将返乡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作为村级干部选拔的重要后备力量,为村级班子蓄足“源头活水”。如澄迈大丰镇才存社区居委会徐取俊返乡创业,创建“澄迈才存益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利用村里的闲置土地发展休闲农业、特种养殖基地等,实现年利润数十万元。之后在澄迈县委组织部扶持下,徐取俊的创业项目越做越大、越做越活,带动了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创业。澄迈坚持以村党组织领导为核心,不断完善“一核两委一会”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培育农村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带动盘活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的“台柱子”,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坚强保障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系统思考如何助力或促进乡村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通过对部分地区以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地方治理实践的观察,我们建议: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夯实战斗堡垒。一是以 80后90后的大学生村干部、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员、“土专家、田秀才”等为重点,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群团推荐、个人自荐的“五荐”方式,遴选重点培养对象,并对重点培养对象每年至少进行 1次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培养造就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二是加强党员对党的政策法规、近期动态、重要精神等文件的学习,规范发展党员和收缴党费等工作,切实增强企业党员的组织意识和党性观念。三是乡镇所有村级活动阵地全部悬挂党旗、国旗,利用党员大会让党员全部重温入党誓词,提高党员能力素质和荣誉感、归属感。四是健全对各支部党建的工作考核机制,加大对党建共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考核,量化细化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纳入经营目标考核兑现和评优条件,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

围绕产业兴旺,聚焦实际搞发展。围绕“一乡一策”“一村一品”“一域一景”,把党支部建在新型农业产业链、特色产业电商产业链和乡村旅游产业链上,不断挖掘农村农业的新资源、新特色和新风情,找准兴旺的“金钥匙”。一是指导村级找准本村特色和发展路子,因村施策,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主体,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引领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搞好农产品品牌建设,统筹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充分挖掘乡土风情资源,打造农家乐、休闲体验、采摘观光等特色旅游项目,将“零星散种”的乡村旅游项目编织成网,建设美丽新乡村,带动农村旅游向产业化发展。

做好多种支持保障,聚合力谋振兴。一是加强乡镇党委的龙头建设,做好组织保障。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前提下,整合“七站八所”职能,构建以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为主体、县级部门业务为指导的“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运行模式;健全乡镇党委的权力、问题、责任“三张清单”,将工作任务量化到每名干部头上;根据乡镇实际和全县发展定位,严格分线考核评议,每年结合党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对非均衡发展项目及党建责任、队伍建设、脱贫攻坚等内容,进行检查验收、综合评定,并严格兑现奖惩。二是搭建乡村振兴政银协作平台,做好各类资金扶持和保障。各级区委、县委和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与区委组织部、区农办、区财政局、区林业局(农业局)、区供销总社等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和汇报,积极搭建乡村振兴政银协作平台,共享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信息、资源、项目等,全方位开展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战略合作;落实乡村振兴信贷资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美丽农居建设,支持广大党员和村民脱贫致富、创业就业等,同时落实针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资金,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健全治理体系,做好群众服务工作。乡村振兴以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性为目标,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因此,促进乡村振兴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完善村规民约,提升村民自治能力,完善和发展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要注意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提升村民法治意识;要注意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营造积极健康向上、邻里关系和睦融洽的文明环境。此外,针对农村土坯房多、场馆规划不合理的情况,要积极做好规划,完善道路、水、电、气、光纤、网络等基础设施,对全镇养殖户实行一对一督导,全年常态化开展秸秆焚烧监管,集中定期开展垃圾清运,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垃圾回收利用等方式方法,逐步减少垃圾数量,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引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贾晓芬】

(资料来源:武穴港城先锋和武穴发布微信公众号,武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常熟党建微信公众号,苏州市网上党员服务中心,江苏省人民政府网,万源红网微信公众号,四川西充《紫岩乡青年人才党支部工作法》乡镇公告,耿马先锋微信公众号,耿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霸州零距离微信公众号等)

责编:杨 阳 / 董惠敏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振兴   乡村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