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发现:
·武汉市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最强。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具备良好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和较高的生态环境支持能力,善于综合运用经济、政策、社会号召、文化推广等手段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在第一组城市中,长沙市在组内排名第二,表现出良好的污染控制能力,尤其体现在其对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上。南昌市的综合环境治理在组内排名第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排名第四,其表现出较高水平的环境质量维持能力。
·在第二组城市中,常德市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排名第一,其环境污染控制指标,如工业固废废物、工业二氧化硫和粉尘的处理率等在第二组内排名靠前。九江市具有良好的城市绿化建设能力,环境治理维持能力也较高。衡阳市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政治支持力度较强,市民对其环境宣传工作、环境政策等评价较高。
·咸宁市位列第三组城市综合环境治理能力榜首,体现出较高的环境支持能力。株洲市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较强,尤其体现在其对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粉尘等污染物的管控上。景德镇市具有较好的大气质量和绿化情况,表现出良好的环境质量维持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是生态现状不容乐观,环境治理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是重中之重,要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强化联防联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良好的生态环境必然要求有效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环境治理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等有机联系、相互配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沿岸考察中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定要保护好”,并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这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长江中游城市群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脊骨”,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其不仅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区域,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因此,了解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环境治理能力,对于促进我国长江经济带区域高质量发展、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状况分析
聚类分析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分类、计算、分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方法。在此次测评中,我们通过对个别数据、城市角色定位、城市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数量、未来发展方向等不同因素进行分类,将长江中游城市群重新组合,将具有相似特征(如经济发展水平、常住人口数量等)的城市归为同一组进行测评分析。共分为三个组,武汉、长沙、南昌归为组1,九江、常德、衡阳、宜昌、岳阳、襄阳归为组2,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归为组3。聚类分组有利于更好地反映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分析不同类型城市间的差异,更加科学合理地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行环境治理水平测评分析,使排名结果、分析内容更加科学合理。
测评结果
综合环境治理能力状况
综合环境治理能力主要是指城市治理污染、维持生态环境,以及支持其环境治理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指标的能力,其中包括三大指标,分别为污染控制能力、环境质量维持能力以及环境治理支持能力。通过对各城市环境治理能力状况的指标计算可知,武汉市(87.02)在第一组位列第一,常德市(84.01)在第二组中排名第一,第三组中咸宁市得分最高(86.81)。
武汉市在第一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中排名第一。近几年来,武汉市坚持统筹推进,结合打好三大攻坚战、长江大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等,多措并举,加大投入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农村面源污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水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问题排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速美丽武汉建设,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本次测评发现武汉市具有良好污染控制能力,如武汉市在2017年12月正式启动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截至2018年7月,武汉市在全市14700余家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112个试点街道、196个试点社区和229个行政村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特别对湿垃圾收运和大件垃圾处置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确保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规范运行。同时,武汉市也凸显出了较高的生态环境支持能力,即综合运用经济、政策、社会号召、文化推广等手段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常德市在第二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中排名第一。2018年常德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绩效考核位居全省第一,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土壤污染治理常德方案初现雏形,自然生态系统修复不断强化,先后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中国美丽山水城市。通过测评发现,常德市具有较高的污染控制能力,如2018年常德市落实了特护期管控措施和季节性污染防治,超额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水污染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提升,落实河(湖)长制,扎实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修复。同时从测评结果来看,常德市有良好的环境质量维持以及生态环境支持能力。比如常德市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宣传工作,2018年举办首届中小学环保创意大赛和颁奖晚会并予全程微信直播,页面及直播浏览量突破70万人次。
咸宁市在第三组综合环境治理能力中排名第一。咸宁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绿色崛起”战略为统领,服务“三抓一优”,遵循问题导向,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净土工程”,积极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为建设美丽咸宁提供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同时,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7年,新增省级生态乡镇6个、省级生态村76个、市级生态乡镇15个、市级生态村165个。测评结果显示,咸宁市具备较高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如2017年咸宁市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多家过剩产能企业;强化清洁生产,完成四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督促两家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积极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此外,咸宁市也具备较强的生态环境支持能力,即综合运用经济、政策、社会号召、文化推广等手段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环境污染控制能力状况
通过对环境控制能力各项指标计算可知,长沙市(96.24)在第一组城市中排名第一,常德市(90.78)在第二组城市中排名第一,株洲市(95.92)在第三组中得分最高。
长沙市在第一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得分中位居前列。通过数据分析显示,长沙市在对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上的得分排名靠前。长期以来,长沙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为卫生填埋,日均生活垃圾处理量由2003年的1700吨增长至2017年的7800吨。为改变这种单一落后的处理方式,2018年长沙市开展了生活垃圾深度综合处理(清洁焚烧)项目,这标志着长沙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由过去“单一填埋”升级为“清洁焚烧”综合处理体系。项目启用以来,长沙生活垃圾焚烧率达80%,垃圾填埋产生的臭气影响逐步下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同时,截至2018年长沙主城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12座,处理规模为218万吨/日,进一步提升了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和尾水排放标准。
常德市在第二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测评的城市群中排名第一,其得分较高,主要源于其对工业固体废物、二氧化硫和粉尘的良好治理,以及公众对城市垃圾分类现状的良好评价。首先,在“十二五”期间,常德市坚持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管齐下”,实施重点污染源、饮用水源保护区、固体废弃物、规模化畜禽养殖等专项整治行动13批次,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关停了一批污染企业,使得一大批环境扰民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其中在2014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其次,2019年常德市出台的首个有关生活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常德市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全市城镇及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以及相关管理等活动进行规范。此外,常德市格外关注餐厨垃圾,启动了市城区餐厨垃圾集中收运工作,规定餐饮单位不允许私自出售或者拉运餐厨垃圾,其产生的餐厨垃圾将有专车上门清收。
株洲市在第三组中的环境污染控制能力得分最高,主要是由于其有较高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早在2014年,株洲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投产使用,改变了原有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的处置方式,每年处理的生活垃圾近40万吨,2017年全年发电1.47亿度,产值近亿元。在处理好生活垃圾的同时,还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其次,株洲市也表现出较高的工业固废和粉尘处理率,2017年株洲市六个执法部门,大力开展“春啸利剑”等专项环保执法行动,对148家企业进行全方位执法检查,共立案30起,直接关停企业18家,有效加快了退出进程。对于老工业区的环境整治工作,株洲市及时出台相关整改方案,积极帮助落实承接地,加快污染治理进程。
环境质量维持能力状况
环境质量维持能力测评发现,南昌市(78.91)位居第一组榜首,九江市(82.6)位居第二组第一,第三组城市中景德镇市(90.76)高居第一。
南昌市在第一组环境质量维持能力测评中排名前列。通过组内对比发现,南昌市的环境质量维持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对于空气质量的维持上。南昌注重从严从细抓整改,严格执法、聚焦重点;注重常态长效,全力打好产业升级战,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的同时坚持源头严控。另外,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进一步强化对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四尘”和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及燃煤锅炉烟气“三气”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近几年来,南昌市通过不懈努力,打响了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一大批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13年至2018年,南昌全市PM2.5年均浓度由6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0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由11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由60.8%上升到89.6%,空气质量连续5年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第二组中,在环境质量维持能力方面,九江市表现良好,得分居六城市之首。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九江市得分较高得益于其良好的城市绿化建设。近年来,九江市重点推进国土绿化、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等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从2012年至2017年末,九江市每年完成造林任务超过20万亩,五年来全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16万亩,重点实施了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市域森林覆盖率达55.93%,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7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0.14%。全市11个县(市)全部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成为江西省第一个省级森林城市全覆盖的设区市,2016年九江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调查数据显示,83.34%的受访市民对九江市的居住环境表示非常或比较满意。
景德镇市在第三组环境质量维持能力中排名第一,主要是源于其较好的大气质量和绿化情况。首先,景德镇市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先后制定了《景德镇市贯彻落实环保部公开约谈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景德镇市大气污染治理方案》《关于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专项整改方案及管理办法,精准施策,治理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污染源头。2017年景德镇市空气质量监测有效天数362天,其中优良天数331天,优良率高达91.4%,位列全省第一;全年PM10平均浓度67μg/m3;全年PM2.5平均浓度41μg/m3。同时,景德镇市继续加大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力度,推进绿廊、绿环、绿道海绵城市的工作,扩大绿化覆盖环射功能。2016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率高达51.44%,居全省第一。此外,调查显示,景德镇市受访市民普遍给予当地环境较高的评价和期待。具体来看,超九成受访市民对景德镇市的居住环境表示非常或比较满意,并对未来景德镇市的居住环境抱有较高预期,其中65%的受访居民认为居住环境会明显改善。
环境治理支持能力状况
通过对各城市环境治理支持能力状况的指标计算可知,武汉市(85.29)在第一组排名中位列第一,衡阳市(81.06)在第二组中排名第一,第三组中咸宁市得分最高(85.96)。
第一组中环境治理支持能力得分最高的城市为武汉市。武汉市排名靠前得益于其较高的环境经济支持能力,尤其是其节能降耗,降低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武汉市不仅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支持能力,其文化、社会支持也得分较高。其中,在主观问卷中,超过六成的武汉市受访者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宣传工作表示认可,如60.61%的受访市民表示经常接触“城区关于生态文化或者其他环保活动的宣传(包括电视宣传、展览讲座、微信推文等)”“周围的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非常了解,66.67%的受访市民认为“当地的生态环保活动宣传效果”显著。同时调查发现,武汉市生态环境的社会支持得分较高,如近七成的受访市民表示非常认同或者比较认同“环保不仅是政府的事”“一旦发现有违规排污工厂,我一定会举报”以及“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越来越高”。
第二组中环境治理支持能力得分最高的城市为衡阳市。通过进一步数据分析得出,衡阳市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政治的支持力较强。具体来看,首先衡阳市关于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以及效果得到受访市民的认可,87.5%的衡阳市受访市民表示经常接触“城区关于生态文化或者其他环保活动的宣传”,其中75%的衡阳市受访市民认为“当地的生态环保活动宣传效果”显著,如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非常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且超过九成的衡阳市民表现出较高的生态文明践行度,当遇到“要把用过的废纸、饮料瓶、一次性饭盒之类的东西扔掉,但您却一时找不到垃圾箱”时,选择“暂时拿着找到垃圾箱再扔”的占大多数。其次,调查发现衡阳市的生态政治支持力度得分较高。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非常或比较满意衡阳市的环保政策以及政府有关环境信息的披露,超过七成的衡阳市受访市民非常或比较满意当地的防灾(如水涝、台风)系统。
第三组中咸宁市的环境治理支持能力排名第一,主要得益于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以及生态政治的支持力较强。调查数据显示,85.71%的咸宁市受访市民表示经常接触“城区关于生态文化或者其他环保活动的宣传”,其中78.57%的咸宁市受访市民认为“当地的生态环保活动宣传效果”显著。具体来看,超七成的咸宁市受访市民有较强的生态文明践行度,71.43%的受访市民表示“会和身边的人讲一些有关环保的知识”。在生态社会支持方面,超过七成的咸宁市受访市民具有绿色的消费方式,具体来看,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同“一水多用”;64.29%的受访者认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多选择公交、地铁或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以及“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超过八成的咸宁市受访市民对该市的环境政治支持能力给予了较高评价,尤其体现在生态政绩考察、环境保护政策和成效方面。
(指标体系具体构成和计算过程,详细的数据结果排名等更多内容请见完整测评报告,如需完整报告请联系《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陈 琳】
责编:赵博艺 / 杨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