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沈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会上表示,沈阳为构建高效、便民、惠民的急诊急救服务体系,将重点打造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五大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进一步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水平。
据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丛雪枫介绍,目前小儿气管异物已经是小儿致死和发生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沈阳市在医院申请、实地考核基础上,综合沈阳市儿童医疗服务总体情况,综合评估医疗机构小儿气管异物救治能力,一旦发生小儿气管异物,向市民优先推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沈阳市儿童医院和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这四家医疗机构。截至2018年底,共救治37例小儿气管异物患者,抢救成功率100%,其中14例为外地来沈就医患者,沈阳市小儿气管异物救治网络初步形成。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闭塞20分钟,心肌几乎没有坏死,6小时后心肌坏死比例达到85%-90%。建设胸痛中心,实施院前急救和院内绿色通道无缝链接,可以通过微信传输,救护车预谈话直达导管室,大大缩短救治时间。以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为例,“门球时间”(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介入手术的时间)从146.33分钟缩短到62.57分钟,最短的“门球时间”为31分钟。胸痛中心运行以来,救治核心作用逐步显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增加78.5%,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增加一倍,急诊介入手术量增加85.3%。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是全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由于民众缺乏脑卒中防治相关知识,导致不能及时识别卒中患者的发病,延误转送,错过最佳救治时间窗(静脉溶栓4.5小时以内,动脉取栓6小时以内)。沈阳市卫生健康委于2017年7月15日在辽宁省率先公布卒中急救地图,为全国第7家,东北首家。目前25家医疗机构纳入沈阳脑卒中救治地图,形成了25家救治定点医院+1个质控中心+120急救网络构成的脑卒中急诊急救体系。建立快速高效的急性期脑血管病救治模式,实现发病到呼救不超过1小时,院前转运不超过1小时,入院到给药不超过1小时的“三个1小时”的急救时间窗。2018年卒中急救定点医院溶栓共计1500余例,增长220%。患病发病至用药时间由发布前的254.33分,缩短至214.77分,缩短15.6%,近一半的医疗机构控制在180分钟以内。2018年卒中急救定点医院行血管内治疗共计590例,20%的医疗机构将患者入院到穿刺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依托沈阳市卒中急救地图,沈阳市脑血管病的救治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区域内医疗资源得到了整合,以定点医院为载体,构建起了卒中预防-急救-医疗救治-康复一体化的诊疗模式。卒中急救地图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整体救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目前,经辽宁省卫健委批准,沈阳地区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已达19家,其中7家医院同时是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抢救中心,各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针对孕产妇常见高危因素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子痫等制定了抢救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抢救程序和规范,畅通绿色通道,例如沈阳市妇婴医院通过开展模拟实训来提高抢救能力和水平,沈阳市儿童医院建立了区域性医疗救护平台进行危重新生儿救治和转运。
2019年2月2日,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成立沈阳市首家胸部创伤中心。创伤中心主要承担意外突发事件、公共性群体伤害事故等导致的危及生命的人身创伤性疾病的救治任务。针对创伤发生的不可预见性、救治的紧迫性、伤情的多系统性等特点,实行整体化管理,集中优势医疗资源,将院内急诊、相关外科专业、重症医学科进行系统化整合,统一调度,将院内施救和危急重症监护救治组成无缝连接的救治链,在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及时、有效、全面的综合救治。据了解,预计到2019年底,沈阳市将再设置3家市级创伤中心;力争以区为单位,每区确立建设1个区级创伤中心;力争在每个县域内,确立建设1个县级创伤中心。保证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畅通,建立沈阳市创伤快速救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