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要闻聚焦 > 正文

1亿非户籍人口将落户城市,乡村如何有人气?

加快“人”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要“突出抓好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工作,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

乡村有人气,振兴才能有希望。应该说,新《通知》的出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驱动力。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问题。外部引才、培育“双创”型农民、重塑乡贤文化等措施将从一定程度上对这些问题进行缓解。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人才“失血”的形势依然严峻。户籍、土地流转、宅基地租赁等一系列政策障碍,导致我国一些地区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单向地由农村流入城市,使农村发展出现“失血”“贫血”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农业产业日益凋敝、人口“空心化”严重。即便是在一些相对富裕的地区,乡村与城市在享受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二是农村“造血”功能的实现还需要系统规划。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我国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经不起市场经济的冲击,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育才机制以及科学的发展平台,农村人才管理存在空白,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等“新鲜血液”流向城市,农村的“造血”机能弱化,难以形成人才、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三是缺乏吸引人才回流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土壤。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特别是乡贤文化有待重塑。从农村走出的各个行业精英都不愿再回村,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现象有所加剧。由于广大乡贤群体的缺失,导致我国乡村地区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当前我国一些乡村地区仍存在诸多陋习,比如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

1000

农村地区人才结构存在问题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韩冰曦]
标签: 户籍   乡村   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