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亦是如此。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所需,世界各国纷纷开展了学校层面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力求精选教学内容,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和发展个性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我国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刻把握,遵循“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育人之道,积极探索“变教为学”的有效途径,建构了独具个性的“生长课堂”,从而吹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春天里,听着那悦耳而奋进的号角声,让我们走进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与杨梅校长一道共同解析课堂教学改革中生命解放的密码。
自由之精神:让课堂富有生命灵性
生长是天地之源,是万物之始,更是人最自然、最真实、最本真的“初心”再现。教育的意义在于把生命作为原点,解放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积极而自由地生长。这是教育的根,根劲而本立,本立而道生,道生而天下大同。由此,遵循教育规律,让生命自由而灵性成长,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成为学生可以自由地听、自由地想、自由地讲的课堂,成为有交流、有交锋、有交融的自由生长的课堂。”带着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考,以杨梅校长为引领的前门外国语学校教育团队展开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探讨和可行性研究。
彰显自由精神,让课堂富有生命灵性。我们看到,前门外国语学校所倡导的“生长课堂”着眼点关注的就是每个生命的自由成长,通过对学生成长特征与思维特质的深刻理解,立足于学校现状,关注生命的终极幸福和心灵的自由成长,提出了“生长课堂”的课堂模式。在采访交流中,很多老师对于“生长课堂”的核心理念都有共同的意识,那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探索“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搭设“问题”的平台,实施“自学”“互学”“展学”等多种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习真正的在课堂上发生,实现了生命在课堂上的解放。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共同探讨“生长课堂”
“无非常之志,难行非常之事;无非常之事,难立非常之功。”“生长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必然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学生互学、展学等环节上,从“眼前利益”的角度看,很可能拖慢教学进度,降低教学效率;但从“长远利益”的角度看,学生可以慢慢积淀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其所带来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最终必将全面超越被动学习的效能。因此,“生长课堂”的开展,不仅需要探索和勇气,更加需要信心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落地生根发芽。2017年底,学校老师们开始在初三期末复习中大胆尝试、勇于实践“生长课堂”,取得了令前外人欣喜的成果,也极大地振奋了前外人的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全班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小组合作更是激发了学生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这正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让老师们对“生长课堂”的顾虑冰雪消融,激荡出春水浩浩的课堂教学改革热潮。以此为起点,老师们一本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读书笔记让人如饮甘醇;一次次激烈的教学讨论让智慧碰撞、激情澎湃;一页页导学案上的深耕细作让课堂教学扎实有度,使学生对“生长课堂”充满了期待……
2018年3月,北京的春天仍然清寒料峭,却已然挡不住前外人心中推进“生长课堂”的蓬勃激情。在专家现场培训中,老师们亲历自学、互学、展学的学习过程,切实体会到“生长课堂”如早春芳草,以蓄积了冬的力量开始顽强地冲破地表,带着懵懂的探索与成功的喜悦逐渐出现在前外的每一间教室,每一节课堂。为了让“生长课堂”更加完善、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前门外国语学校行政领导自发地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并做到听必评,评必透;骨干教师们积极带头进行实践研究,并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全校骨干教师生长课堂研究展示课……采访中,我们惊喜地发现,“生长课堂”成功的开展,关键是实现了教师思想的转变,他们从不理解到有了认同,有了实践,并达成了共识:课堂是师生精神、道德和生命相遇的场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敞开心扉、相互支持,尊重信任、欣赏接纳,彼此分享知识的理解、经验的习得、智慧的生成、情感的共融;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敞开心灵、倾听对话,启迪思考、自由生长,师生思维被碰撞、文化被建构、生命被激荡、精神被升华。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要使生命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解放和生长。前门外国语学校以自由之精神,关注生命与发展,让课堂从追求高效走向尊重生命自由,从而让每个生命在“生长课堂”中拥有一汪甘甜的清泉,一片明媚的阳光。
平等之思想:让课堂涌动生命激情
生命因平等而自由。现代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的平等,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只有平等地尊重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发表想法和见解,给他们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创新的火花才会被点燃,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激情。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开展争论。基于此,前门外国语学校“生长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将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呈现方式改变为教师和学生的平等互动交流活动,让课堂由教师“一个声音”的激情独奏走向师生“一群声音”的激情协奏,让丹凤引吭、百鸟喑哑的课堂生态走向丹凤引领、百鸟和鸣的无限风光。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对“學”做过一个诠释:宝盖头上部是两只交叉结网的手,下部是一个孩童正在学习织网,意味着“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互动的生长过程,传达了知行合一、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学校党支部书记王祺对“生长课堂”的教学核心娓娓道来:“在前外开展生长课堂改革的过程中,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甚至对学习‘上瘾’,所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根本上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想真真切切地在‘教书’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效果,就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尊重学生,平等对待,让课堂涌动生命激情。”正是如此,前门外国语学校充分把握了“学”的深刻含义,构建了“当堂自学、同伴助学、活动展学、师生评学、教师导学”的“生长课堂”,让学生的“学”居于核心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学”为主线展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其中,导学案、学习小组是它的两个平台;自学、互学、展学、评查是它的四个主要环节;教师的敬教、乐学、学研、教研、科研是它的五个保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先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前门外国语学校的“生长课堂”所推行的正是“主问题导学”——找到一节课的主问题,搭设一个“问题”的平台,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来思考,从而在尊重学生自我探究的基础上培养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课堂上,老师们以导学问题为线索设置学习讨论题目,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分析思考问题,在互学过程中解决简单一般问题,在展学过程中显露核心难点问题,而老师则根据学生所呈现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这样,就能够促使这堂课达到“研究真的问题”,就像物理学上的“质点”一样,大道至简。
良好的课堂生态,有活力、有生成,而且是和谐的、温情的。为了在课堂上推进学生生长,涌动生命激情,凝聚合作精神,把课堂变成一个对话场、辩论场、讨论场、思维场,成立互助学习小组是关键。小组规模直接影响合作时效,为了避免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出现形式化、表演化、平庸化、模式化的问题,前门外国语学校制订了科学的分组方法。其学习小组一般由3-4人组成,采取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成员,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稍作调整的方式分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分组基本原则。“组间同质”是对小组进行均衡化的资源配置,根据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不同将学生相对均衡地分配到小组中去,有利于组间开展学习竞争;“组内异质”是按照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进行分配,即按照优秀、中等、后进三个层次来分配,实现差异化分组,有利于小组内部形成互助协作的关系。有效的分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协作学习的内容,同时使得每个小组成员的层次基本相当,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共鸣,教师比较容易进行分层教学。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小组成员相互欣赏、相互认同、相互理解和包容,学校还致力于培育小组文化,结合学习积分卡制度等制定相应的奖惩规则,促使小组集体荣誉感的生成。在“生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受到鼓励和帮助,都有勇气站起来表现自己,都有机会为了集体的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展示水平获得螺旋上升。
“教什么”是科学,“怎么教”是艺术,教学是艺术与科学的共舞。“生长课堂”的舞台需要学生们自由而翩跹的心灵之舞,更离不开老师们踩着教学的鼓点和心灵的节奏适时而精心的点拨。在前门外国语学校老师看来,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因此,前门外国语学校“生长课堂”教学中的“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学生教学生”,学生在自学、互学环节中是小组内互为“小先生”,而在展评环节中是全班同学互为“小先生”,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必教,组内能够自己解决的也不用教,展评中能够解决的不用教;在“生长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中,力争做到自学解决微小问题、互学解决中等问题、展学解决高等问题、教学解决超难问题。第二层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即备课时心中要有教学模式,要有主环节,要有各种情况下的预设。上课时不能抱着教案走程序、过内容,而是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而艺术地处理问题,善于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保护学生发言提问的积极性,善于引导解决同学之间对问题的互相质疑,善于把握契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讲解。我们看到,在前门外国语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们上课不仅仅教知识,而且还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产生情的共鸣。那满含的微笑,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那脱口而出富有才气的谈吐,那信任与鼓励的眼神,那会说话的手势,那忘情地、会心地、痴迷地投入,无不深刻印在学生们的心中。
生命不是一场“独角戏”,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前门外国语学校“生长课堂”的思想核心就是尊重每个生命平等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一个热烈交往的场景,成为―个充满生命气息、朝气蓬勃的过程,每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洋溢着生机,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真正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激情,让学生在“生长课堂”中体验一次难忘的经历,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博爱之灵魂:让课堂释放生命活力
课堂是为了点化生命,荡涤思想,丰富人生,而爱的课堂更能让生命释放活力。前门外国语学校的“生长课堂”,尊重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和规律,进入师生共同生长的生命领域,既关注师生当下的生长状态——课堂深处丰盈蓬勃的生活律动,让师生的语言、思维、精神都得到了爱的生长;又指向远方——课堂为师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积蓄了生长的力量,萌发了生长的渴望,拥有了良好的生长态势和能力,彰显着生命之博爱,提升着生命之品质,实现着生命之意义,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学校老师为“生长课堂”建言献策
自由、平等地尊重学生,是为了更好地爱学生。正如杨梅校长所说 :“我心目中的好学校它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明确的教育目标、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成长的平台,还必须拥有一批有爱的好老师能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为了让“生长课堂”焕发无限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前门外国语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全校“生长课堂”赛课活动,一线教师全员参与,通过一节一节地听课、评课,不断锤炼着的课堂教学水平、丰富着课堂教学经验、积累着综合文化素养。在异彩纷呈、特色尽显的“生长课堂”上,有的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课程结构紧凑;有的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功底深厚;有的课堂注重问题探究,抓住学生思维生成……每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鼓励的眼神、耐心的等待,还是巧妙的引导、智慧的启迪,都体现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师生之间做到了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动。学校评审组的中肯评价与改进建议更激发了老师们推陈出新的教学活力和同台竞技的教育激情,让老师们觉得“这种赛课真过瘾!”有的老师不仅对自己发挥不满意的地方认真反思总结,还在课后向评审组老师殷切表示 :“过两天,您一定再去听我的课,看看我是否有提高?”在首届“生长课堂”总结表彰会上,参赛教师发自肺腑的总结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生长课堂让我在教学中总是收获惊喜,师生总能在课堂上擦出思辨的火花!”在老师们幸福而有活力的笑容里,“生长课堂”的爱在延伸、在生长、在丰富……
同样,在课堂上,老师能否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独立、个性的精神个体,引领他们经历一次次深刻的爱之旅?能否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慢慢敞开心扉,进行一次次爱的洗礼,获得一次次解放生命的体验?这是前门外国语学校每位老师课堂教学中孜孜以求的心灵之问。在课堂上,老师们从爱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喜爱的课本剧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在自学乐学中成长自我,学生们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深入贴切的思考充分发挥着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课堂涌动着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迫切渴望,让爱得以延伸。可以说,“生长课堂”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们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博爱的学习环境中,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激发智慧,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里得以解放和生长。
爱,让每个生命得以成长,灵魂得以升华。自“生长课堂”开展以来,学校教师在全国第七届生命教育创新高峰论坛暨教学观摩课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并先后迎来北京市东城区人大文体卫、区教工委、区教委以及外省市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尤其是两名从河北承德来前外挂职的校长走进“生长课堂”听课两周后,该校的教学干部也慕名来听课,这难道不是对前外“生长课堂”的最大认可?面对成绩与肯定,主管教学的王继云副校长激动地说道:“前外人坚信,生长课堂就是有生命成长气息的课堂,是有爱的课堂,是往下能生根,往外能长脚,往上能枝繁叶茂的、有生机的课堂。前外和前外的师生会在生长课堂上扎实、优美、温暖地生长。”
“自由的因子,生命解放的密码。”这是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生长课堂”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他们所推行的“生长课堂”教学模式,一心向“道”,找到了解放生命的本原,那就是通过自由、平等、博爱来提升人的素养和情操,培育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的人格,从而获得生命自由生长的密码。我们相信,前门外国语学校基于生命自由成长的“生长课堂”,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而深入的研讨中,与自由同行,与平等相伴,与博爱相依,并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引领下,将更加有灵性、有激情、有活力地生长!一往无前,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