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201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年逾九旬的于漪老师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这是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六十余载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她挚爱并忠诚于教育。她一直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以爱与智慧弘扬教育之道、语文之道、育人之道,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育人技艺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铸就了一颗人民教师的中国心。
以爱之名 奠基弘道底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老先生的话鞭辟入里地道明了师者的本质和使命,激励着无数热爱教育的教师许身孺子,不断探索。于漪老师从小立志从教,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果断坚决地选择了教师一职。然而,教育是一项以爱育爱、以心润心的事业,弘道授业解惑需要以爱为底色,只有以爱之名,弘道的过程才有温度有情感有意义。
以爱弘道,在于漪老师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于老师爱教育,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坚守将自己的岁月奉献给三尺讲台,她的人生教学,是在用生命唱歌,用上课的质量来影响孩子生命的质量,她告诉世人如何“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爱学生,她提出要用“育人”的教育代替过往“育分”的教育,把孩子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份爱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深埋在心底,落实在行动中。她不顾身体健康,背学生去医院;接手乱班,把学生一个个“找回来”;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把大部分工资都用在学生身上;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现有水平,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这份爱似一缕花香,弥漫于她的弘道岁月中,如诗如画;这份爱似簌簌春雨,大珠小珠滋润万千桃李。
“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教学生要有满腔热的热情满腔的爱,这份‘爱’应包括对祖国的爱,对语言文字的爱。”于漪老师明白,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弘道既是向学生传播真理、做人之道,同时也在塑造国家未来的形象和品质。所以,于漪对语文教学有着自觉的敬畏和深厚的情感。她充分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广泛阅读流传下来的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在语文教学中,于漪始终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把爱国主义的根、民族精神的根,良好道德情操的根、健康人格的根植入到学生的心田中。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于漪老师特别欣赏闻一多先生的《红烛》。她正是以这种红烛精神,怀着对教育对语文对学生炽热真挚的爱弘道授业解惑。于漪老师以踏踏实实的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以爱之名,奠基弘道底色”的真谛。
教文育人 开启弘道之旅
《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文是指语言文字,道在当代中国的内涵是它承载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承载着真善美的永恒价值,承载着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承担着培根铸魂、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当以“弘道”为崇高的价值追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于漪老师深深懂得教文育人的意义和职责,以学生心灵成长和生命质量为归宿,改革当时语文教学现状,向学生传递语文之道。
在上世纪70年代,母语教育对人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性与长效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漪老师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为教学切入口,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把学生拉回到课堂的中央。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百花齐放的课堂形式,学生们语言奇妙、思想活跃、情感充沛、生命涌动,语文素养这颗种子在悄悄地成长。她的学生回忆道,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古代先贤智者和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章的大千世界中翱翔,不知不觉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学生的话让我们看到了大教育家于漪对语文对教学对育人的理解。后来,于老师撰文《既教文,又教人》,她说:“所有学科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思想教育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思想上受教育、感情上受熏陶、读写能力获得扎扎实实的提高。”这篇文章推动了语文教育思想的变革,引发全国范围内对语文性质观的反思。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是教文育人,为培养人的大目标服务。于漪老师提出了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特别是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伴随而来的文明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时时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在面向世界兼容并包的同时,我们更要坚守自身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在一次采访中,于漪老师直言不讳,“如果我们培养的人连‘中国心’都没有,我们‘为谁辛苦为谁忙’?”
文以载道,载的是道德和价值观。士以弘道,如何弘道?弘的是什么?于漪老师给了我们答案,教文育人,开启弘道之旅。作为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科性质,其次要形成遵循学科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成熟的教育思想,再次要把思想和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此,才能将民族精神、真善美的价值观、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传递给学生。
同心同力 共铸中国心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语文教育事业需要千千万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诚如于漪老师所说,时代赋予了我们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我们定当同心同力,携手弘道,共铸中国心。
青年教师是教育的中流砥柱,是教育的未来,如何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育事业注入强劲的新鲜血液?于漪老师不断思考着。改革开放初期,中华大地百废待兴,中学语文课堂犹如一块干裂的土地。根据多年积累的语文教学经验,于漪用口述的方式完成了《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多部著作,这些浸润着于漪二十多年不停思索和探究的语文教学实录,对于语文教师们来说,恰如久旱甘霖。教学实录的每一个文字如同跳跃的火苗点燃着年轻教师们心中从教的热情、激情和智慧,坚定了他们一生从教的决心,铸就了那个时代人民教师的中国心。时任校长的于漪,还首创了师徒带教的方法,帮助教师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熟悉学科教育知识,掌握教学常规,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经她带教的青年教师,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教学名师,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三代“特级教师”团队。
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的根本。教师学正是对立国之本的战略的研究。但是截至上世纪80年代,教育界对教师学没有系统完整的研究,对教育怀着满腔热爱的于漪老师把这个课题揽在了心里,她完成了《现代教师发展丛书》和《现代教师学概论》两本教师学著作,从此中国有了第一部研究现代教师学的理论著作。1986年,上海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教师学研究会,于漪担任会长,研究会致力于教师研究,点燃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塑造一批批德才兼备、弘道育才、有“中国心”的教师队伍。
“三尺讲台,二支粉笔 / 一位人师,通天达地 / 六十余年韶华流逝 / 忘不下的,抹不掉的 / 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满心喜悦 / 是修身、成己、达人的圆满具足 / 无欠无余。”以弘道为崇高追求的于漪老师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她挚爱教育挚爱语文挚爱学生,这份爱奠基了弘道的底色;她思想前瞻,踏实教学,将教学和育人融合在学科和课堂中,将“道”传播到学生的心田;她大公无私,着眼大局,把自己多年参悟的教育之道、语文之道、育人之道无私地洒向教师成长的土壤中,铸就更多教师的中国心。于漪,中国的教育家,教师的模范,可敬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