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书评》杨联陞 著
商务印书馆
《杨联陞别传》 蒋力 著
商务印书馆
1950年代的哈佛青年学者杨联陞
杨联陞(1914—1990),一个在汉学重镇哈佛大学被特设为哈佛燕京讲座教授的著名学者。一个自嘲为“杂家”而为汉学界奉为“宗匠”的史学家。一个被戴密微、费正清等汉学领袖厚爱高看为“汉学第一人”的学术天才。一个凭着厚重的博物和专精学识写下一篇篇精到、精确、精致、精妙、精湛、精深的汉学书评的百科全书式的学人、“弓上搭箭颇多”的汉学看门人。一个忠实、严格、执信地践行“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义理,因而在常识、通识、专门知识、冷僻知识、旁门知识、细度知识方面孜孜以求并倾囊以授的耕耘者和志愿者。
是联络人不是打手或监察员
西方的汉学书评传统很早就成为一种对学术有孵化、涵养、监督、验算效果的机制。书评是一种基于他者角度的审视,是一种思维,一种视角,一种尺度。汉学书评的终极使命,是将一部富有学术价值的私人著述推广、升华、转化为相对而言的公共用品。阐发书的妙处,导领书的用处,揭示书的弊处,校正书的谬处,都是书评作者的责任。
从杨联陞在大学求学期间的1936年发表第一篇书评,到他发表一系列风华绝代的书评作品并逐渐声名鹊起、功成名就,再到他1984年于古稀之年发表那篇著名的演讲《书评经验谈》,整体书评风格从稚气未脱、血气方刚到成熟稳重、持论公允。其间,影响他的书评类型大致有古典风、流行风、君子风、民国风、东洋风、西洋风。而杨氏论说自己“杨家铺子”的书评风格:“在这一领域里我采取的是联络人而不是打手或监察员的角色,力求这一评论有帮助、客观而且直截了当;它们有时有所批评,但绝无贬损或攻击之意。”
初到美国时,其书评是带有探索性的,小心翼翼的笔法清晰可见,但平衡把稳的端倪已经呈现。纵是有所批评,后面的追加解释仍然可以看出殷勤之色,“白璧微瑕”多次祭出。到后来笔法更加平衡老到,不论是错误较少的瑕不掩瑜之作还是错误相对偏多但无伤大雅的瑜不厌瑕之作,他一概应付裕如。《汉学书评》一书共收中、英文书评63篇。它们肯定不是杨氏书评的全部,据《杨联陞别传》的作者蒋力统计,杨所发表过的书评近200篇。
书评与学术论文在社会学定位中的微妙区别在于,它是一种人际交往。论学自是其核,互动仍是其表。那么,就不可能不遵行一定的社会规范,吻合一定的人之常情。在这方面,杨联陞都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足可师法的行为规范。他给学生的八字治学要领“认真、虚心、合众、求通”中,隐约揭示了个中微妙分寸。
世外高人的朋友圈
以前,我们对于杨氏在国际汉学书评方面的建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杨联陞别传》一出,诸多背景材料纷纭披露,这给了我们一探究竟的可能性。
传记的宗旨在于全面细致地交待传主一生所作所为,按照时间顺序平直叙述可以,分列专题尽道其详也可以,借助“交游考”更具互动感觉地揭示传主的一生行事当然更是未尝不可。《杨联陞别传》从传主的学术与情趣朋友圈切入,更方便披露出他所写的那些专题论文和书评得自于什么样的机缘。而且,以如此的角度说讲杨联陞的生平、容貌、个性、爱好、成就,恰恰是一个很取巧、很讨喜、很有亲和力的设计。杨联陞是一个世界级的学术大咖,可因为他所从事的领域过分专门化,他在读者中的知名度其实并不比那些很早就展现于大众视野下的文化名人更富眼缘。借助朋友圈内的这些公众人物把握传主,会让读者耳目为之一新:原来杨联陞是一个更有资格自我介绍为“我的朋友胡适之”的文化巨匠。展读《杨联陞别传》里他与那些各怀绝技的名流们的私下交往,一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世外高人活脱脱跳动在眼前,挥之不去。
蒋力先生不专门研究历史,遑论那些深邃枯燥的经济史、宗教史,可他是一个作家、艺术评论家,驾驭一个诗棋画戏俱佳的才子的生活场景,他有足够的自信。
杨联陞的八大优势
杨联陞成为一位卓越的汉学家、汉学书评作家,依存并不限于以下优势:
1、身份优势。国际视野、通才立场、多元才情、博雅传统,都可以着落在他那个强大深厚的师友圈。在他那个纵使轻松业余间也显学业资质的关系网中,富积着他成为世界顶尖书评作家的土壤环境。
2、师友优势。师友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学问倾向的。从《杨联陞别传》中探讨杨联陞的书评背后的花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3、才艺优势。多才多艺或者说是在兴趣爱好上覆盖广泛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比较推崇的人生特质。兴趣每每转化为汉学基本功,在杨联陞的身上体现得极为自然。
4、语言优势。能够熟练运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撰写稿子或登台宣讲,这既作为一种表达介质又作为一种交往手段,促成杨氏在西方汉学、东方汉学间游刃有余的穿梭。
5、学力优势。杨氏博览群书,遍历诸学,在诸多治学领域都积累了一定的学养。“由历史了解政治、经济、社会、哲学、佛学、禅宗、绘画、俗曲等等,都是略有心得,只不过杂家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杨联陞别传》提供了全景立体的视角,让我们终于可以趋近“杨氏书评发生学”的正解。
6、地利优势。杨氏进入哈佛,久在《哈佛亚洲学报》任书评编辑,大有与伯希和、戴文达主编的《通报》有意无意“争先”于汉学影响的职责所系。居于专职书评作家这样的定位,给了杨联陞开汉学“杂货铺”的心理支持。一发而不可收,终于以书评奠定一世声名。从后来的影响来看,《学报》超过了《通报》,自有杨先生的一份功劳。
7、性格优势。如葛兆光所言,他的家是一个学术大码头。他的书信、日记、打油诗、纪念册、书评同样反映出他把自己的生活制成了一个汉学万花筒,喜欢热闹,讨厌孤独。一如一个内向的人适合于成为专才一样,杨氏的外向让他更宜于成为通才。
8、资质优势。与自己的老师陈寅恪甚至中国古代诸多学者相似,杨联陞是文史兼修兼通兼长的学人。他的汉学书评本身恰是介入文史之间、各尽其长各舍其短的一种文体。
杨联陞在东西半球与海峡两岸学界所取得的巨大声名,无愧于一个功成名就的汉学家,尤其是一个成果累累、风华无两的汉学书评作家。周恩来都曾说“毛子水、杨联陞我都知道,可以邀请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回来看看”。
未有大著的遗憾
杨联陞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人理想版本的通才,同样是一个符合西方汉学传统的专精之才。特定心态和状态下的失落,甚至自卑未必不曾掠过他寂寞的脑际。他有一首诗透出未有大部头专著的急迫,甚至凄惶:“悦斋正是著书时,画虎雕龙未有期。妄欲草玄头已白,老蚕尽瘁吐余丝。”视为己任的书评事业占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杨联陞自己的话说就是:“务广而荒,无以光大师门。”另一原因,是杨先生兴趣爱好太多,注重与友人的交际,又因内心的抑郁催发了时不时发作的身体危机,都使他难以长时间闭关炼剑,这恐怕是他大作多而大著少的器质性原因。
好在,无论他自己是如何自陈“敢比仰山杂货铺,难为舜水异邦人”,他已经以精湛的学问和顶尖的书评呈现出其在汉学界不可替代和超越的无上尊崇。
长篇巨著自有人写,而为汉学书评建构出国际水平的作业标准,仅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