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要秉持尊重差异、多样综合的教育理念,从课程供给入手,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课程供给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的目标。具体而言,课程建设理念要由规模庞大转变为质量精致,课程建设过程要由单打独斗转变为共建共享。
【关键词】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 多样综合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2018年2月2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印发的《北京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明确要求,“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文化活动”,“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在不增加中小学教育教学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成为政策落地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要坚持多样综合的逻辑
中小学校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既不能干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又不能加重学校的负担,只有秉持正确的建设思路和逻辑,才能切实有效地在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中小学校进行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多样综合的逻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在多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这样建设的课程才是真正符合中小学实际,令师生喜闻乐见的课程。
一方面,要尊重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多样。中小学冬季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且多变的工作。需要关注学校的差异性、学习者的差异性和课程形式的差异性。学校、学习者、课程形式的差异对课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是尊重学校的差异性。课程是一种“复杂的会话”。在建设冬季奥林匹克教育课程时需要深入分析学校的不同特质,只有充分认识到不同学校的不同特质,在建设课程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制定的课程才是有特色的、适宜的。要反对那种不顾学校特殊情况,企图以一种课程模式“横行天下”的“一刀切”的做法。要充分尊重课程建设中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认识到学校教育存在一定普遍性的经验,又要注意各个学校的特殊性,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尊重学校的差异性是实现课程多样性的前提之一。
二是尊重学习者的差异性。在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年级之间和班级之间,学生群体的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进行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时,应根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分别开发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课程和针对性的课程。要注意不同群体学生的家庭组合结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长的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以及与同辈群体的关系,个体自身的性格能力、知识基础等都是影响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能否有效进行的因素。因此,中小学冬季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开发者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特质,开发出供不同学生学习的课程,形成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群,促进课程的多样化。
三是尊重课程形式的差异性。中小学冬季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要关注课程形式的多样性。课程形式大体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又可以细分为很多课程形式。因此,要合理利用不同形式的课程,依据课程形式划分教育任务,这样才能使奥林匹克教育课程“遍地开花”。在尊重课程形式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课程多样化,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逻辑。“北京2008”中小学生夏季奥林匹克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实践案例,如北京市第四中学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开展的“模拟联合国”活动,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的“小小奥组委”和“一班一国一楼”,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建立的奥林匹克教育课程体系等。
另一方面,要综合多样,在综合的方法中实现突破。“分化和综合同时并进,多样和综合互相规定”。分化与多样是建设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重要思路,而综合则是中小学建设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根本逻辑。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的课程多样化并不是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它最终指向于课程质量的提升。综合的方法作为课程质量提升的实现策略应当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综合的方法就是“把看似互不相关甚至互不相容的矛盾方面综合到一起,建构成一个新的结构,就会产生一种或多种新的功能” ,即形成“1+1>2”的效果。这里所倡导的综合方法就是要不断调整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结构,促进课程的融合共生。
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要实现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享的转变
除了坚持多样综合的课程建设逻辑,中小学冬季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建设还需要从供给侧着力,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课程供给质量的不断提升,进而实现奥林匹克教育的目标,为此,需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四组关系。
课程建设理念,由规模庞大到质量精致。多样综合的课程建设逻辑的首要表现就是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建设应当从供给侧着力,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课程质量方面,而不是增加课程数量方面。要秉持“控制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综合理念,除了一些必要的冰雪运动课程,不再大规模地单独开发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而是将奥林匹克教育的目标、内容与现有的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丰富课程的内容,打磨课程的质量,使现有课程可以为“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教育服务。
课程建设过程,由单打独斗到共建共享。多样综合的课程建设逻辑,由规模庞大到质量精致的课程建设要求以及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和冰雪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小学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不能单打独斗,而需要与多方共建共享。具体来看,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的共建共享建设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是环境分析,夯实课程供给基础。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和冰雪运动对场馆设施、专业设备、专业知识的要求更为严格。目前,多数中小学尚不具备单独开设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硬件条件。因此要重点对学校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看看学校周边有没有可以进行冰雪运动的滑雪场、滑冰馆、冰雪运动培训机构等,可以谋求合作。此外,还需要深入发掘学生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群体中的可用资源,充分调动学校内部人员参与冬季奥林匹克教育的积极性。
二是制定目标,开辟课程供给空间。在多样综合的课程建设逻辑的指导下,课程目标宜采用前置行为目标,以展开性目标为主体,后置表现性目标的编制方式,来指导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具体来说,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最明确、最必要的规定性动作,即以“行为”+“内容”的形式明确指出教师和学生需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效果。第二层是课程目标的主体部分,宜关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主生成,即在过程中追求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第三层次的目标是奥林匹克教育课程目标的拔高,即在前两层的基础上尽力达成促进学生的独特性和首创性的发展。
三是群体开发,释放课程供给活力。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具体课程方案的制定需要各相关主体合力完成,以调动课程相关方的参与积极性,释放课程活力。一般来说,课程方案制定的群体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相关教师、社会资源方,必要时还可以纳入专家、学生代表等。冬季奥林匹克教育课程方案的制定需要学校与社会资源方协调进行,经过多方共建的课程才是冬季奥林匹克教育需要的课程。
四是开放评价,盘活课程供给遗产。奥林匹克教育课程不同于学校主干核心课程,它的评价要更加多元、包容、开放。这是因为,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考核,而是要形成“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教育遗产,使奥林匹克教育的成果可以传承下去。因此,在进行课程评价时要秉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多元的成果形式,包容各异的课程形式。所以,在总结奥林匹克教育课程遗产时,要注重将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经验总结出来。“北京2022”奥林匹克教育留给后人的应当是活生生的教育遗产,而不是冷冰冰的教育成果。
(作者分别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北京市中小学奥林匹克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CADA1807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教育技术通讯》,2005年第1期。
责编/陈楠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