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而发展扶贫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的应有之义。只有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扶贫产业,才能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才能带动贫困群众劳动致富。可以说,有扶贫产业的脱贫攻坚,才是有质量、有成效的脱贫攻坚。桂平市作为全国第四、广西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广西“十三五”时期贫困村数量第一、贫困人口规模第二的贫困县,要在2019年如期高质量实现贫困县摘帽,发展扶贫产业、促进群众增收已经成为首要任务和关键所在。
依托优势做强特色农业。农业是广大农村最主要、最基础的经济活动,发展扶贫产业离不开农业产业。桂平市地处浔郁平原菁华地带,北回归线横贯其中,拥有悠久的农业发展历史和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西山茶、富硒稻、腐竹、淮山、荔枝、玉桂、黄沙鳖等名优产品享誉全国,有的产业出口总额在全国60%以上。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能够有效避免大规模单一品种导致的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降低等问题,是桂平扶贫产业发展的不二之选。近年来,桂平市把最具地方特色、最有群众基础、最有发展前景的优质稻、荔枝、香料等七项优势农产品列为全市重点发展“5+2”扶贫特色产业,采取奖补资金集中使用、长短结合、种养结合方式,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基地,确保每一项优势农产品都有一个以上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经营主体带动发展,着力解决“优而不大”“特而不强”的突出问题。比如,发展名优产业西山茶种植加工,在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规划建设五村连片的5万亩西山茶种植(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优质水果种植,投资1.5亿元实施石龙火龙果产业扶贫基地项目,一期已种植火龙果2500亩,直接带动贫困户56户参与其中。
跨界融合发挥乘数效应。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有助于扶贫产业最大限度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出效益。为了进一步壮大扶贫产业,桂平市积极探索实施“兴旅扶贫”“靠网扶贫”“借光扶贫”“依企扶贫”等“四大产业工程”。实施“兴旅扶贫”工程,作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桂平的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兼具农业体验、山水观光、休闲养生、地域文化等多种元素,发展出自驾、露营、徒步等多种体验模式,一批集观光、民宿、采摘、垂钓等吃、住、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已初具规模。实施“靠网扶贫”,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中国邮政“农邮通”等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电商服务平台建设遍及全市26个乡镇,电商服务点已覆盖80%以上的村(社区),其中151个贫困村已实现全覆盖,2018年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6000多万元。实施“借光扶贫”工程,一方面引进玉柴集团大力实施装机容量200兆瓦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提高农业用地产业效益,另一方面引导贫困群众投资利用房顶、闲置土地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拓展增收渠道。实施“依企扶贫”工程,进一步加大扶贫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实施桂平籍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雁归工程”,引进外地的优质资本、资源、技术、渠道,助力扶贫产业加快发展。
创新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扶贫产业发展成果,归根结底最终还是要在贫困群众增收上落实。必须通过制度和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在扶贫产业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之间建立更加稳固、更加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针对各类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因素打好帮扶“组合拳”,使群众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继续运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传统模式,通过务工支付报酬、参与产业经营等方式,带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孤寡老人、孤儿等严重缺乏增收能力的贫困家庭,实施土地流转或扶持资金入股享受分红、扶贫小额信贷委托经营、代种代养等特殊扶持办法,进一步扩大扶贫产业覆盖率。把加强政策扶持作为促进经营主体积极发挥带动作用的重要手段,把产业项目与村屯连接道路建设列入扶贫道路项目库给予财政补贴,水肥一体化等涉农产业扶持资金,也重点向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倾斜。“扶贫车间”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的有效载体,尤为适合劳动时间不规律的贫困户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灵活就业,通过出台用地、用房、用水、用电方面的优惠政策,服装针织等行业的扶贫车间已经在桂平各乡镇遍地开花。
组织引领实现共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在扶贫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以村党支部为主导,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村本地的产业发展计划,经过村民自治组织形成集体发展共识,最终通过村民合作社独立实施,或以入股合伙、委托经营等方式与其他经营主体合作实施,并带动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参与其中,形成“党支部+村民合作社(+经营主体)+贫困群众”的多方参与、互利共赢模式。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村级集体经济符合全市产业发展导向、发展势头迅猛、发展前景广阔、经营状况良好的行政村,以及全市重点推广实施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优先给予资金补贴。
(作者为广西贵港市委副书记、桂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