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刹住基层“陪会”之风

【摘要】“陪会”现象之所以难以遏制,一方面是形式主义的基层考核在作怪,另一方面则是“官本位”的思想观念在作祟。要整治基层“陪会”现象,就要澄清认识、规范制度,在集中抓“关键少数”的同时多向发力,让基层干部从“陪会”中彻底解放出来。

【关键词】陪会  形式主义  基层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基层干部“陪会”是一种形式主义,背后是官僚主义作祟

首先,是形式主义的基层考核在作怪。在不少“为官不为”的人看来,“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贯彻讲话”是“落实”工作的不二法门,既可以避免“出错”,又能在形式上“过得去”。于是,“检查会议记录和纪要”成为上级考核下级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相关的会议记录,“会都没开一个,你们是怎么落实的?”这样的批评就会接踵而至,基层干部也是有苦难言。在这种思想下,会议越开越多,会议记录越做越长,层层落实变成层层会议。同时,有的地方打着“重视某某部门工作”的幌子,要求原本不相关的工作,也要部门领导来参加。因此经常出现“一个会只涉及三个部门的人员,却把所有部门的人都喊了去”的情况。长此以往,开会变成了“陪会”,“考核”变成了应付,会议数量变成了“政绩工程”。形式主义榨干了基层干部的精力和时间,使得一些基层干部整天被禁锢于“会海”之中,斗志和激情被消磨殆尽。

其次,不管是“浅尝辄止”式的考核也好,“前呼后拥”式的会议也罢,归根结底,还是官僚主义在作祟。“一个都不能少”,是某些地方和部门办会、开会的常态。只要是上面组织开会,尤其是有上级主要领导参加的会,往往都在会议方案上列上密密麻麻的几排名单,安排了好几位领导前来“陪会”。在某些官员看来,领导多重要,会议就有多重要;会议多重要,参会人数多少就有多重要。会议规模越大、参会位越多,似乎显得对领导越尊重,对上级布置的工作越重视。现在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无论会议大小,重要与否,与参会人员的工作相关与否,都要安排好几个人去“陪会”。明明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短会,却硬是被开成了一个台上领导满座,台下坐得满满当当的“盛会”。这种不正之风的根子还是在“官本位”的思想观念。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上级机关都是“一个部门一座庙,一个科室一道关”,谁也得罪不起。“陪会”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还是因为基层干部害怕“礼数不周”怠慢上级领导,一来影响基层工作开展,二来影响自己的仕途,基层“陪会”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个别领导干部喜欢讲“一大群人簇拥”的“排场”,喜欢借开会之机享受“官瘾”,基层干部就“投其所好”。于是,我讲话你凑人数,你开会我必定捧场,你来我往之间,挤占了基层干部宝贵的精力和时间,浪费了公共行政成本。陪与不陪,很大程度上是上级说了算,完全取决于上级领导干部是否求真务实,是否真正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事实上,“陪会”无助于实际工作的开展,只是一种形式,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官僚主义。

整治基层“陪会”,要转变观念,并制定出有效的监管制度

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基层“陪会”之风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和新动向,其根源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且同官僚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杜绝基层“陪会”之风,就应该明确,“开会”不是上级考核下级工作的重要评价依据,更不是用来给上级领导干部“撑排场”“讲面子”的。一个地方、机关、部门对上级布置下来的工作重不重视、上不上心,不在于会议开得多少,更不在于台账做得多详细,而是在于具体工作落实没有、群众难题解决没有、工作面貌改进没有,基层干部群众有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而有的地方,会上热热闹闹,会下马马虎虎,使真正要落实的工作在会议之外空转,最终沦为民生之痛。

开会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执政手段,召开会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传达上级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开会只是一种领导方式,而会上所提的具体工作要求才是实质内容。但一些党员干部却颠倒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舍本而逐末。更有甚者,把“会场”当成“逞官威”“过官瘾”“摆排场”的地方,将“陪会”看作“给面子”“讲人情”的体现,进而衍生出所谓“高配陪会”与“低配陪会”,“开会”俨然成为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愁煞了不少办会的同志。

实现党的领导,离不开会议“工具”,但盲目追求开大会,搞“陪会”,人山人海凑数量,则是追求形式主义不正之风。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廓清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真正认识到“陪会”的形式主义本质和危害。

其次,应该制定有效的监管制度,从源头上杜绝“陪会”之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就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批示,强调2019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2019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针对基层形式主义作出了专门规定,强调“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上级会议原则上只开到下一级,经批准直接开到县级的会议,不再层层开会。严禁随意拔高会议规格、扩大会议规模,未经批准不得要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门一把手参会,减少陪会。提倡合并开会、套开会议,多采用电视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形式。提高会议实效,不搞照本宣科,不搞泛泛表态,不刻意搞传达不过夜,坚决防止同一事项议而不决、反复开会”。

自2017年10月27日,中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之后,不少省分针对愈演愈烈的基层“陪会”风进行了制度上的规范。据笔者了解,如河南、四川两省在2017年就先后专门发文,要求省主要领导到基层调研,省辖市主要负责同志不陪同,不陪会,腾出精力抓落实。2018年4月27日,湖南省委也公开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对省委书记、省长及其他省领导到基层调研时的陪同人员人数作了具体规定。“陪会”现象根源在上层,病症在基层,中央、省市一级的相关制度为整治形式主义设下了硬杠杠,使基层也有章可循。但笔者认为,基层“陪会”之风能否刹住,更主要还是看县、乡一级的制度规不规范,制度执行得彻不彻底。因此,应该尽快推动县乡一级基层相关制度的设计与完善。

最后,整治“陪会”现象,应从“关键少数”抓起。制度能不能有效,关键在落实。而制度能不能落实,则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党组)能不能认真履行主体责任,能不能以身作则拿出具体管用的举措,坚决破除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四风”顽疾之所以死灰复燃,难以根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关键少数”没有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只有主要领导干部勇于改进作风、敢于自查自纠,才能有效纠正“陪会”的不正之风。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首届青年杰出学者,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肖政军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历史经验研究”(项目编号:19GJJB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朱佩娴、李亚楠:《有人害怕礼数不周 有人担心埋下隐患——来了领导,不陪同行不行》,《人民日报》, 2017年4月3日。

责编/孙娜    美编/李月敏

[责任编辑:赵橙涔]
标签: 之风   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