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就业面对的一个最大挑战,也是现在一个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所谓人工智能的崛起。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似乎就是专门来挑战就业的,人工智能必然会造成大规模失业。另外一种观点和它截然相反,这种观点认为:每一次生产力的大变革都可能会带来机器取代人的恐慌,许多人会担心人类的工作岗位被科技进步和机械化所取代,但是,长期考察下来,实际的结果并不是这样,实际上带来的都是人类的劳动向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突进。
现在新经济、新业态已经影响了至少8亿到10亿人的就业。然而在20年前,我们都不会想到,人类会有这么多的工作、这么多的服务、这么多的产业活动会和数字移动互联网络联系在一起,会和智能算法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二十年前,数字移动互联网络和智能算法根本就没有出现。但是,它一旦出现,就带来了大量新的机会、新的岗位。所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管怎么发展,人类最后总会创造出无数新的、我们根本就想象不到的岗位。这里,最生动的一个例子,就是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冯·诺伊曼。在高性能计算机诞生之前,据说他曾经预测,每秒百万次计算机出现之后,全世界只需要三台计算机就可以解决全人类的计算问题。现在看来,这种预测是不是非常不靠谱?现在一台普通的手机的运算速度都超过了每秒10亿次。那么,今天人类的计算机(包括智能手机)够用了吗?回答肯定是远远不够用!
今天,当人类拥有了比1945年强大无数倍的计算能力以后,人类需要计算的问题,并不比我们所预想的少,而是多得多。未来人类对自己创造性的工作活动和工作岗位的需求也是这样。现在人们没有条件和机会大规模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和劳动,人们对这些劳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还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将来就不一样。当人类大规模的创造性能力充分涌现出来的时候,人类对这种创造性能力带来的产品和服务会更强烈地、超前地表达出来。所以,未来的就业和未来的工作肯定不会是问题。被机器取代了大部分、甚至全部规则性、可编程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后,将有数不清的非规则性、不可编程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等着我们。
说清楚了这些,那么我们剩下需要做的事情有三件:
一是调整教育。传授一种新的方法和新的观念,以帮助我们的孩子能够去适应和从事今天还没有出现的工作岗位,掌握今天还没有出现的技术技能等,以帮助他们自主获得知识、技能并创造性地生活。
二是调整劳动关系。工业化的市场经济制度、特别是工业化的雇佣劳动关系,将被生产力颠覆。在一定意义上,这也证明了马克思的理论的超前性。显然,雇佣劳动关系现在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未来的职场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以劳动者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劳动关系正在出现。
三是调整分配关系。最终人类社会必将实现让全体人类共享新科技、高科技、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成果和利益,而不会只是让少数人控制这些利益。人类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制度,实现全民的基本收入保障。让全民共享未来强大生产力给全人类带来的发展成就。那时,每一个人、不管你是从事什么活动,包括是不是从事市场意义的劳动,都应该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现在,在欧洲和美国都在进行这种制度的实验。在每个人都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后,就会完全改变今天这样的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事实上,如果摆脱了金钱的束缚,每一个人都会有努力从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活动的冲动。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教授 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