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全球观察 > 正文

美美与共:亚洲文明交流交融的经验与智慧

87

敦煌壁画当中的丝绸之路商旅图,这幅壁画位于莫高窟的296窟中,描绘了北周时期(6世纪)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展现了当时丝路古道上的东西方交往情况。(图/孙志军)

88

图为新疆新源县出土的深目高鼻的青铜武士,当为生活在西域的塞人形象。(图片选自张国刚著、三联书店出版的《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

主持人

黄月平

话题嘉宾

滕文生  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

卓新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张西平  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

万  明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石竞琳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

刘金祥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亚洲文明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

主持人:了解亚洲,了解东方,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亚洲人应该做的,只有了解了我们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怎样认识亚洲在历史上的地位?

张西平:长期以来,在“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二元对峙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亚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亚洲在古代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发展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如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水稻的培植、城市的出现、宗教中的多元、宏大的神庙、铸铁、指南针、纸张、丝绸、文字与书写、大学、规模巨大的国家管理、杰出的艺术作品等等,现代西方史学家也都毫不吝惜地承认,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古典传统,与古代近东的文明尤其是巴比伦、埃及和希伯来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深受其影响。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中肯指出的:“今天的西方文明,也可说就是欧美文明”,“与其说系起源于克里特、希腊、罗马,不如说系起源于近东。因为事实上,雅利安人,并没有创造什么文明,他们的文明系来自巴比伦和埃及。希腊文明,世所称羡,然究其实际,其文明之绝大部分皆系来自近东各城市”。

西方的历史学家一般把从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北美洲和1498年达·伽玛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作为全球化的起点,进而说明工业化出现在欧洲,以此证明欧洲文明的优越性。实际上,全球化的时间要早于这个时间。蒙古所建立的草原帝国,开始使东西方的交流更为便利了。从1405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郑和船队已经进入印度洋,并到达东非海岸,实际上早在唐朝和宋朝时就有大量的阿拉伯商人住在中国南部的泉州等地从事贸易。从公元1000年到1500年印度洋一直是全球贸易的中心,阿拉伯商人掌握着从东非到红海口、波斯湾以及印度西海岸的贸易,印度商人控制着从锡兰到孟加拉湾再到东南亚的贸易,而中国人控制着从中国到印度尼西亚和马六甲海峡的南中国海贸易。亚洲在前近代时期(公元1500年-1800年),也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早期的全球化历史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和印度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正是中国和印度的这些贡献,推动了近代西方的兴起。

“求同存异”“海纳百川”:亚洲创造和积累了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思想理念

主持人:亚洲各国之间文明交流,源远流长。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交流史,请问亚洲人民在交流交往中形成哪些交往规则和理念?

滕文生:亚洲各国各地区人民,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在自主与他助、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现实与未来等等的关系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蕴含宝贵价值与智慧的思想理念。这里可以列举几条。比如:

和而不同、和合一体。其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要和谐相处。在中国历史上,和而不同、和合一体的思想是源远流长、深入人心的。它包括 “中庸中和,不走极端”“协商对话,求同存异”等理念。在历史上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他们的思想家提出的“非同非异”的“和诤”之说、“人与自然亲和”之说,也是阐述了 “求同存异”“天人合一”思想。在南亚和东南亚,从印度《奥义书》中的“梵我同一”和胜论学派的“和合是一种关系”,到诗人泰戈尔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伟大的事实”,到苏加诺将“潘查希拉”作为哲学思想基础统筹印尼的多元文化,再到东盟共同体将协商、和谐、合作作为核心价值以形成“不同国家的和谐体”,也都是体现了“天人合一”“多元一体”“和合一体”思想。

亲仁善邻、和平相处。这是认识和处理国家与国家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几千年来,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虽然也发生过不同范围、不同情况、不同性质的冲突和战争,但是,广大亚洲国家和人民对“亲仁善邻、和平相处”这一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一直是向往和珍视的,而且这也是历史上亚洲国家之间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上日本的圣德太子在制定“十七条宪法”时将“和为贵”列为第一条,朝鲜半岛学者提出“义命相敬”,阿拉伯学者主张“城邦(国家)合作”,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倡导过“世界一家”,乌兹别克斯坦诗人纳沃伊也称“没有比生活在友谊之中更美好的事情”,这些都体现了和平外交的思想。

义利结合、互惠互赢。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个人之间、社会之间、国家之间不同利益上的道义原则与物质利益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主张明义正利、义利兼顾,倡导互利互助、合作共赢,是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个人交往、社会交往、国家交往中所践行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亚洲价值与东方智慧中富有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语中宣传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格言,印度《摩诃婆罗多》史诗中所高扬的利他主义思想旗帜,就是亚洲人民倡导义利结合、互惠互赢的鲜明写照。

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是关于认识和处理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一种思想智慧。历史反复证明,凡是搞所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文化霸权主义的,无不以失败告终,都是自取衰亡之道。亚洲人民历来主张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明应该相互融通、互学互鉴,所以亚洲文明才能成其不断进步的历史局面。中国典籍中阐述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倡导的“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伊斯兰教教义中主张的“阿拉伯人不优于非阿拉伯人,非阿拉伯人也不优于阿拉伯人”,都闪烁着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思想智慧之光。而阿拉伯历史上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文明的互学互鉴的一次集中体现。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