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长科技创新研究链条
全国政协委员吴一戎
根据今年两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18%,虽然离2020年达到2.5%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压力,但已超过欧盟15国的2.1%,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接近了60%。应该说这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成果,我们已有许多指标进入国际前列。我国的科技创新正一步步走向深水区,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当今的技术主要是基于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发明的,尤其是新发现的科学现象和科学规律能带来颠覆性技术,从而再造或升级相关产业。比如在科学上发现了某些液体具有晶体的性质,就发明了液晶显示技术,颠覆了CRT显示技术,创造了每年千亿美金的产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今的科技创新必须有一个完整的长链条,串起各个科技创新要素,才能完成高效的创新,高价值的创新。
而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研究链条不完整、相互分离,链条不长,已成为我国科技工作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许多基础研究止于论文,中国的论文数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居世界第一,而国家创新能力排名却只是第十七位,科技创新研究链条短。再如,2007年起实施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大多是工程目标,虽然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存在这些工程建筑在他人的理论、方法、材料和器件之上的问题,创新链条不完整,有些技术仍受制于人,当前不断出现的卡脖子问题正是产生于此。
在科技创新中加长创新链条,融合各个创新要素,既需要市场经济,又需要国家政府行为。建议在国家战略科技领域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加长科技创新研究链条。建设国家实验室就是要加长科技创新的链条,把在某一国家战略科技方向上做数学的、做科学的、做技术科学的和做核心关键技术的科技人员组织起来,为了统一的战略目标开展研究。
此外,在新一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中,一定要加长研究链条布局。完整的研究链条是解决自主研究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并不是说我们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最优,最终的目标才能达到最优,而是我们必须自主地解决其中涉及的数学问题、科学问题、基础材料和器件问题、核心关键技术、工程技术等各个研究链条中的问题,以达到最终目标的最优解决,这样才能解决我们卡脖子的问题。另外,在基础研究中,应该更加明确、更聚焦于自然科学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这是一切技术创新源头,是取得高价值创新的必要条件,是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培育一流创新型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卢春房
当前,很多企业树立为国担当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使用人才,组织科技攻关,实现对国外先进企业的赶超。然而,不论国企还是民企,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鲜有创新成果。除人才、地域、行业方面等因素外,主要有3个原因。
创新动力不足。有些企业,特别是有的国有企业认为创新是国家的事,本企业能把别人的成果用好,把产品质量管好就行,懒得去费那么大劲;有的认为创新是长远任务,花了钱也收不到成效,才不给别人做嫁衣裳;有的认为创不创新都能活。总之是不想创新,不愿担当。这既有企业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有政府部门引导不力、政策层面向企业传递压力不够有关,使得一些企业没有创新压力和动力。
创新投入不够。华为公司2017年投入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15%,这是一个很多所谓大型企业目前难以企及的数字。从短期看,虽然研发投入与产出不一定成正比,但长期看,绝对不会成反比。华为公司2017年PCT专利申请量4024件,全球第一,就是例证。
方向目标不准。创新方向目标具有引领性,目前很多企业把目标定为世界一流或世界领先。过高的目标容易造成失望,挫伤创新积极性。为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建议如下:
倡导担当精神。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有不思进取、安逸享乐的表现。有关部门应大力倡导企业和企业家担当精神,担当起科技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从考核层面,应加大科研投入、科研成果的占比;从评价层面,制定统一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定期发布评价,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科研项目层面,设置系统性大项目,杜绝碎片化小项目,以此引导科研人员长期安心做科研。
鼓励各显神通。大小企业各自发挥优势,各自走出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在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企业应该瞄准世界一流,系统创新、协同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小企业可在某些专业突破。
跟跑、并跑、领跑同时发力。为实现我国在核心技术上的赶超,比照航天工业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做法,在跟跑、并跑、领跑上同时发力。可考虑支持大企业强力攻克难题,消除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由跟跑到并跑;支持部分先进企业持续研究试验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领跑本领域世界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