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专题 > 正文

为了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作者:求是杂志社、贵州省委联合调研组

一组组数据激动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746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55万人,累计减贫59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6%下降到4.3%,减贫人数全国第一。与此同时,全省经济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前三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2018年,时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到贵州考察后评价:贵州是我见过的最令人鼓舞的脱贫范例之一;贵州在努力消除贫困的同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初夏时节,调研组行走在贵州山山水水之间,到处绿水青山,鸟语花香,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城乡干部群众笑颜开在脸上、感恩刻在心中,对“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浸透在言语和实干的方方面面。

殷殷嘱托内化于心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横亘绵延的高山深谷,曾经束缚了多少高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500多年前,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驿时发出感叹;“无薮泽之饶、桑麻之利,岁赋所入不敌内地一大县”,200多年后,清代乾隆年间贵州巡抚爱必达这样评价;“黔处天末,崇山複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清代贵州学者陈法这样勾勒家乡的悲情轮廓。很长一段时间,贵州一直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所面临的诸多贫困难题,实际上是世界性难题,攻克这些难题,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事关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将对人类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贫困群众特别牵挂,对贵州脱贫攻坚工作特别关心。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贵州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并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强调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始终做到“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要求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强调“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决不能犹豫懈怠,发起总攻在此一举”。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贵州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州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诲,脱贫攻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举措越来越有力,成效越来越显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为全省脱贫攻坚、全面发展的最强音。

在战略层面,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在战术层面,全力打好以农村“组组通”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的“四场硬仗”,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实施“四个聚焦”主攻深度贫困地区。

“我们永远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永远感恩党中央。”从乌蒙高原到苗岭侗乡,从乌江之畔到南北盘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贵州深入人心,干部群众状态好、斗志高、信心足、力量大,脱贫攻坚、快速发展的势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旺盛。

扶志、扶智激发动力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的打铁村和高坡村,两位村支书高治银和高才友是叔侄关系,脱贫攻坚上却是“竞赛对手”。他俩铆足了干劲,带领两个村开展脱贫攻坚“大比武”。

打铁村的村民在村口立起“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村训,意寓自力更生,向贫困宣战;高坡村的村民哪甘示弱,在村子最显眼的地方竖起“高坡更要志气高”的村训,自励人穷志不穷,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比武”归“比武”,叔侄俩同心协力,共建桐梓园生态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带领两村群众早日脱贫。

在贵定县农村,“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奋发图强”等励志标语随处可见。

扶贫不养懒汉。贵定县在全县开展“勤劳创造好日子、幸福不忘党恩情,懒惰贫穷不光彩、礼让谦和人称赞”的主题教育,引导群众感党恩、记党情、跟党走,补足贫困群众的“精神之钙”,全县乡村风貌和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针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精神贫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不然,就是花了很多精力和投入暂时搞上去了,也不能持久”,“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

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的火热现场,贵州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让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在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一个叫大窝凼的地方,“时代楷模”南仁东耗尽毕生心力建成的“中国天眼”,探测着远达137亿光年的电磁信号。大窝凼以南20公里的黔南州罗甸县麻怀村,党的十九大代表、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带领村民历时12年,在坚硬的山窝子里用钢钎、铁锤凿出了一条200多米的通车隧道,让麻怀村出山的路从2个多小时缩短至15分钟。

137亿光年承载着南仁东和科学家们探索宇宙的梦想,200多米的隧道承载的则是邓迎香和麻怀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

“我可以输在文化程度上,但不能输在精神上,也不要输在信仰上,不要输在志气上”,“现在扶贫就要扶志,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共产党员走!”邓迎香回乡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时对乡亲们说。

高扬精神旗帜,注重典型引领。赫章县海雀村,这个曾经“一户四口之家只有三个碗”的村庄如今早已林茂粮丰,老支书文朝荣功不可没。这样的先进典型有很多,比如:倒在脱贫路上,用生命撑起为民晴空的“羊书记”姜仕坤;用36年时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生命渠”的“当代愚公”黄大发;在贵州屋脊“一驻八年”的优秀第一书记杨波;入选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对象的余留芬……脱贫攻坚大浪淘沙、英雄辈出,激励全省人民焕发冲天干劲。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全省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每年从农业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组织选派万名农业专家,深入基层一线服务“三农”,广大“土专家”“田秀才”扎根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利用农闲时间开展脱贫攻坚“冬季充电”大讲习,广大讲习员下到田间地头,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将讲习与其他工作、惠农措施、实用技术讲座、村民大会、志愿服务等有机结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入脑入心,为决战脱贫攻坚充电蓄能鼓劲。

“组组通”硬化幸福路

世界高桥前100名中,46座在贵州,有着“桥梁博物馆”之称的贵州,交通的巨变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时刻,让人不禁想起关于贵州交通的一些历史碎片。其中就有这么一则:“自汉江买舟入黔,高山万仞,浚水千滩,汹涌之声不绝于耳,扁舟逆流,两次断缆,无限艰辛,备极惊骇,颇动思归之念……”

这是160多年前的清代,长白人常恩受命安顺府知府,首次入黔后给京中友人的一封信。信中可见,他从北京到安顺历时一个多月,路途艰险,舟车劳顿,让他无心欣赏沿途秀美的风景。“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这是贵州人曾经的无奈与心酸。全省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黔道难”成为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道“拦路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要想富,先修路’不过时”,“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交通先行,对助推广大农民脱贫奔小康意义重大。

“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突出的短板是群众‘最后一公里’出行不畅。”省委、省政府找准贫困脉门,果断决策,下定决心打一场硬仗:搬不了就通,通不了就搬。

2017年8月30日,贵州启动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向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发出冲锋号。从2017年到2019年,贵州计划投入资金388亿元,对全省3.9万个3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村民组100%通硬化路,实施8万公里通组公路硬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切实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优先支持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和当年拟脱贫摘帽县率先实现“组组通”硬化路。

组组通,通幸福。

武陵山深处的德江县荆角乡岩底村,因为通了公路,昔日村民眼中的穷山恶水,如今变成了“神秘傩寨”旅游景点。

“公路修到家门口,种植的烤烟和食用菌再也不愁卖!”通组硬化路的建设,让贞丰县北盘江镇的者颡村村民黄国兴喜上眉梢。

截至今年3月,全省累计建成通组硬化路7.81万公里,累计完成投资457.45亿元。沟通30户以上较大人口自然村寨38507个,通畅率从2017年6月的68.9%提高至98.94%。

一条条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组组通”建设带动贫困群众约25余万人次,带动增收27.1亿元;带动农业产业发展500余万亩,乡村旅游村寨突破3500个,新增农用车等30余万辆;沿线受益群众达120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余万人。

如果说“组组通”是打通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那么贵州四通八达的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则是连接这些“毛细血管”的大动脉。

截至2018年底,全省公路里程达19.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6450公里,综合密度跃居全国第一位;全省高等级航道突破900公里,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通达全国、内捷外畅、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村村通”“组组通”硬化路,“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念好“通字诀”,打通最后一公里“堵点”,乡村“微循环”愈来愈活络。

“毛细血管”通了,“大动脉”活了,贵州更贵了!

一批全球500强企业落户贵州;正安吉他远销巴西、泰国等30个国家和地区,毕节七星关大白萝卜俏销迪拜,安龙食用菌远销日本……黔货如“猛虎下山”;乡村旅游总收入从2013年的430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2148亿元。

“大搬迁”搬出新生活

一边是峡谷,一边是绝壁。进出村寨,唯有一条崎岖的绝壁“天路”。乌蒙山深处的毕节市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哈冲苗寨,是一个“挂”在悬崖上的寨子。土地破碎,山石横生,而且是地质灾害频发点、峭壁落石不断。守着这一方水土的12户54名苗族同胞,以种植苞谷为生,世代贫苦。

“这个坡我爬够了!做梦都想搬出去!”住哈冲苗寨半辈子的李子珍,说起连攀带爬要歇三四次才走出山外时,泪眼婆娑。

贵州贫,很大程度上贫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贵州的一些贫困山区,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有专家断言很多区域“不适宜人类居住”。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贵州视察指导工作,要求在扶贫开发中落实“四个切实”,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同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重要指示,吹响了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的冲锋号。

彼时的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仍有623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0,全省88个县(区)中就有66个国家贫困县。

2015年冬天,贵州打响易地扶贫搬迁“第一炮”,启动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成为全国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搬迁总规模188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49.4万人,整体搬迁自然村寨10090个。

干非常之事,需非常之策。

围绕“搬得出”,不断探索创新,在一次次实践中找寻自己的破题路径。“六个坚持”,让这场大搬迁绝地逢生。

“钱从哪里来?”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同步搬迁人口人均住房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人均奖励1.5万元。同时,成立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统贷统还”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省级政府全额提供“子弹”。

实践证明,“六个坚持”是解决“搬得出”的可靠实施路径和政策体系。

2016年8月22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在贵州召开。

如果说“搬得出”只是“前半篇文章”,那么“稳得住、能脱贫”,就是“后半篇文章”,这才是扶贫搬迁能否成功的真正考验。

今年2月,贵州作出了全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五个体系”的制度性安排,工作重心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为主转变。

在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阿妹戚托小镇”,凡是搬迁到这来的群众都有一个新身份——“新市民”,这个称谓有着丰富的内涵。搬进新家就能享有同等城市配套、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市民待遇,在就业创业和就学就医等方面还享有更多优惠,新市民凭证可享受子女免试就近入学、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办理出入境证件等39项公共服务,一证可以解决很多难题。着力解决的就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2019年4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再度在贵州召开。

省生态移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据随机入户调查结果,搬迁群众配套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为99.03%;住房满意度为98.28%;就业脱贫措施满意度为97.95%。

贵州“搬法”,搬出了奇迹!

产业革命深刻改变农业发展方式

“白旗韭黄天下闻,春来寻畦劲催耕。”

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水母河流域万亩韭黄地里生机勃勃。“我们的韭黄卖到上海、浙江!那是‘无敌手’!”田野里,忙碌的村民们打趣中带着自豪。这里的韭黄是无公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年收割3次,亩产2500公斤左右、产值约2万元,已带动当地贫困户1281户5775人。

普定韭黄何以走俏天下?化处镇党委委员熊元兴一语道破:得益于全省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后,县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来的规模效应。“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多年来,由于受交通、资金、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贵州农村产业“小、散、弱”的特征较为突出,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农产品加工方式粗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带动力不强。

“要立足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话语,正是寄望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生动诠释。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不仅关系贵州贫困农民脱贫,而且关系2000万农民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

贵州兴起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从“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到“秋后喜算丰收账”“冬季充电”,深入推进。

这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

“种了几十年的玉米凭啥要退?”“种水果卖得出吗?”……一开始,面对村民们的疑问,开阳县宅吉乡乡长唐玉军束手无策。

不破不立。如何革除“唯粮是农”的小农经济观念?

带着农民干。村干部带头不种玉米、改种高效作物;党政干部力劝亲戚朋友种菌种果;返乡农民工、大学生自主选择特色产业……

算好“两本账”。干部给农民算经济账,省委给干部们算生态账。“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耕地少且破碎,种植低效益的玉米,实在“不划算”。

如今,宅吉乡产业结构调整达2.21万亩,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规模化。村民们从过去的“要我退”变成了“我要退”。

观念一变天地宽。2018年全省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五大经济作物规模基地由2017年的3016个增加到4208个,增长39.5%。

这是一场“发展方式”的深刻革命——

怎么种、如何卖?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必须来一场生产经营方式的大变革。这就是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以市场为导向,推动贵州农产品持续不断、大规模进入省内外大市场。

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进程中,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为弥补短板,全省上下着力强基补链。2018年底前建成冷库库容120万吨,投运冷藏车1148辆,实现冷链县域全覆盖。

同时,着力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创新“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对接机制,建立县乡村电商服务中心、站、店三级体系,每个贫困村和规模化农业基地至少有1个电商网店,2018年网络零售额增长30%。

各地好做法不断涌现。六盘水盘州市以平台公司为保障打造刺梨产业全产业链模式,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围绕种养加销构建全产业链模式……

数据印证发展。2018年,贵州第一产业增加值2159.54亿元,比上年增长6.9%,为近5年来最快。

这是一场“转变作风”的深刻革命——

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也是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发展过程。

政府引领,四级联动。各地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细化分解目标、措施、责任,省市县乡四级联动,迅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生产工作。

干部示范,打造样板。毕节市每个县(区)建立4个5000亩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样板点,各县(区)书记、县长、分管副书记、分管副县长亲自办点。

产业革命在贵州结出硕果。2018年,全省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6万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6%,为近年来最快增速;全年实现148万贫困人口脱贫。

“三保障”提升民生福祉

“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自2015年起,贵州10所优质省属职业学校,每年每所学校招收两个“威宁班”和两个“赫章班”,在三年时间内为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和赫章县的6000名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带动贫困家庭脱贫。

贵州贫,贫在教育、医疗、住房短板突出。

因为教育落后,很多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医疗落后,很多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为住房差,很多农户的居所透风漏雨,安全隐患突出。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补齐“三保障”短板的深远意义。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贵州把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作为脱贫攻坚的“四场硬仗”之一,作为群众脱贫与否的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真正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教育扶贫,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贵州持续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扶贫,深入实施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扎实推动教育惠民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教育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贵州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上大学免除学杂费;组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员培训;开办698个免费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完成招生3.35万人,本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87.4%和91.9%;还成为实现西部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份之一。2018年12月,随着贵安新区和29个县(区)顺利通过国家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检查,贵州提前两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许多寒门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人生命运。5年来,贵州累计资助学生4419万人次,资助金额553.2亿元。

健康扶贫,从“看病难”到“真方便”。“在乡卫生院就能检查、确诊,再不用跑去县城医院看病了,真方便!”2018年12月初,六盘水市水城县营盘乡鸡戏坪村村民康合香因突发腹痛来到乡卫生院,不仅治了病,还节约了看病成本。为补足医疗“短板”,贵州各地加快完善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

贵州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全覆盖,有30多万人享受远程医疗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依托大数据发展,打破传统模式,推进省市县乡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覆盖,促进优质资源下沉。2017年,将远程医疗服务延伸到全省1543个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实现“乡乡通”。

“医联体”服务开启看病新模式。2017年,贵州出台推进医疗联合体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服务衔接等纽带进行合作。

贵州全面推行了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政策,303.39万人次享受此救助;全力抓好大病集中免费救治、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将罹患13种大病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救治,从根本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危房改造,从“茅草房”到“新楼房”。作为国家首个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贵州积极探索实践,制定农村危房改造对象认定标准,出台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办法。

2017年,省级财政在已经安排的7.75亿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外,新增了7.7亿元“三改”补助资金;2018年,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5.7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20.64万户;2019年,贵州将完成全部现有51.38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大扶贫格局强化攻坚合力

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贵州毕节,当年,红军长征在此留下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写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诗句。

上世纪80年代,这里被联合国有关机构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人外逃,没有一人上访,没有一人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人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1985年,一位新华社记者关于海雀的内参惊动了中南海。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作出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一场前无古人的反贫困试验在此开启。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决战贫困的激情如“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乌蒙大地熊熊燃烧。

30多年来,23个部委先后出台28个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国家部委累计支持毕节实施项目1200多个。统一战线组织8300多人次专家学者前往毕节试验区考察调研,协调推动项目1723个,恒大集团无偿投入110亿元结对帮扶毕节10个县区……在党中央的关心和各方力量支持下,毕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被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扶贫开发事业,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和外部力量的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贵州广泛有效地动员和凝聚起各方面力量,积极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推动所有精兵强将、所有帮扶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集中兵力尽锐出战。全省上下,抓脱贫抓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建立党政同责、书记主抓、分级负责、协同作战、工作到户、责任到人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的组织指挥体系。

借力大数据务求精准。贵州把大数据助力脱贫攻坚作为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大数据的“聚通用”,让“大数据+大扶贫”成为政府提升扶贫管理能力的途径、发展扶贫产业的方向、政府扶贫资源的载体、汇聚扶贫力量的平台。大数据还实现了全省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实时观测、动态监测,精准评估扶贫项目进展,有效地提升了扶贫资源、资金和项目的精准度、有效性。

“文军扶贫”肩担大义。贵州整合宣传、文化、教育战线力量,深入开展“文军扶贫”行动,大力创新扶贫模式,探索出舆论扶贫、免费广告精准扶贫、文化扶贫、社科扶贫、挂帮扶贫和网络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形成“军团作战”,帮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心理上、现实中实现脱贫。

外部力量倾情帮扶。中组部、公安部、国务院扶贫办等38家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贵州50个贫困县;东部上海等7座城市与贵州8个市(州)扶贫协作;澳门特别行政区对口帮扶黔东南州从江县;万达集团定点帮扶丹寨县;省内21家国有企业结对帮扶20个重点县,全省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4299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452个贫困村……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贵州村村寨寨一天天的“蝶变”,是贵州美丽脱贫的一个个剪影缩影。如今的贵州,乡村颜值更高,农民收入更多,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图景正在贵州大地徐徐展开。

然而,贵州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还有155万贫困人口,剩下的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与此同时,一些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扶贫产业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不高;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任务艰巨;一些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2020年的同步小康目标虽然近在咫尺,但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越到关键时候越要响鼓重锤”,“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全省上下,总攻的决心坚如磐石。

牢记嘱托始终如一。已有的成就让贵州的干部群众坚信: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贵州人民实现小康梦想的步伐。

紧盯目标始终如一。集中攻克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始终做到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频道不换,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按时攻克最后堡垒。

苦干实干始终如一。实干是最忠诚的感恩,实绩是最厚重的奋进。带领乡亲们将“省级二类贫困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别墅村”“产业村”的安顺市西秀区大坝村村支书陈大兴,总结脱贫的经验“就一个字!‘干’!”“将‘干’字坚持到底,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贵定县委书记莫春开话音铿锵:“宁可让领导干部脱皮脱发,也要让群众脱贫致富!”

工作方法始终如一。从领导机关到基层组织、从领导干部到基层干部,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抓具体、抓深入,大力推行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五步工作法”,扎扎实实研究问题,破解难题,敢于较真碰硬,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确保脱贫过程扎实、结果真实,经得起检验。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决战脱贫攻坚的号角在贵州大地劲吹!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