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张文明和谐
从文明角度探究社会发展并不是一个新题目,但是中国给出了新的方式和答案。历史上,随着西方社会的崛起,以弱肉强食为特征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开始从西方漫溢到其他国家,损害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存和平等性,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造成巨大的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中国自古就重视不同国家的平等性。例如,中国古代在朝贡秩序中,尽管从礼仪上说,周边邻国需要到中国进贡,但是实质上中国并不干预邻国的内政,彼此是独立和平等的。而西方社会崛起的逻辑之一,是建立在表面上主权平等、实质上是强权政治的规则之上。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中国发展壮大后会不会走西方侵略老路?有些国家对此比较担心。答案是否定的,中国不会走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老路。在中国农业文明传统中,对外扩张始终不是主线。帝国主义更谈不上,中国在海外、大洋上并没有殖民地。在历史上,中国虽然实力超群,但从来不与其他国家争夺霸权,而更多是用礼仪和制度的方式协调各国的关系。基于这些客观事实和经验,中国主张“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提倡所有国家都可以在共同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与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关闭大门的举措不同,中国大力主张“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亚信峰会、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重要国际场合,均提倡这一要点,这也体现出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密匙的认识。如果一种文明自我封闭,那么最终的结局就是灭亡。作为历史悠久、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国家,中国人有资格说这样的话。
创新是文明和谐与互学互鉴的重要法宝。农业社会以土地和人口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工业社会则以机器和资本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广泛展开,人们对文明发展的看法也在不断深化。归根到底的决定因素是人的素质,基于人力资本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才是一个民族繁荣和文明永恒的动力。
中国将进一步推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说:“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在理念和原则之外,中国将实打实地推动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提出了四点主张,其内涵包括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同各国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这些举措对于下一阶段推动亚洲文明交流至关重要。从一定程度上说,保护亚洲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中国文明。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满天星斗”说,被中外学者广泛用来理解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多样性。中国文明的发展,正是在与周边邻国的互动中生成的,而不只是来自于中原地带,因此理解和认识中国文明传统,也需要重新理解和认识周边邻国的文明与文化,这也体现出中国所主张的平等性。
翻译经典著作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曾大规模翻译佛经以及西方经典。随着亚洲的复兴,人们需要重新发现亚洲,从亚洲人的视角理解亚洲的传统和现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讲,“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预示着新一轮文明交流的高潮即将到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