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2019年4月19日——2019年4月29日。
调查方式:通过电子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样本构成:此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5188份,其中符合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定位的有效问卷3109份。在有效样本中,男性受访者占70.05%,女性受访者占29.95%;年龄分布为,25—30岁占52.17%,31—35岁占29.89%,36—40岁占9.42%,41—45岁占8.52%;所在地分布为,直辖市占17.95%,省会城市占38.34%,地级市占23.35%,县级市占12.32%,乡镇村占7.59%,港澳台地区或海外占0.45%;工作单位分布情况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等名校占31.20%,党校、科学院及其他科研单位占25.76%,普通高校占33.00%,专科院校占8.01%,民办高校占2.03%;职称情况为,助教占16.53%,讲师(中级职称)占61.53%,副教授(副高)占18.24%,教授(正高)占3.70%;专业背景情况为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术型的专业占17.47%,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术型的专业占46.83%,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应用型的专业占25.38%,设计、财经、计算机、语言等应用型专业占10.32%;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受访者占58.28%。
主要发现: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从业的主要原因是“传播思想”和“实现学术理想”
·“海归青年教师”对“被要求访学”可能造成的“浪费教师时间精力”“浪费国家资金”后果的认识更加深刻
·37.93%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明确表示自己在课堂上或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会主动加入一些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容
·从业时间越长,事务性工作越多,名校青年教师更容易被事务性工作占据时间
·为获得较高的学生评分,教师在授课风格和话题内容上“取悦”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
·约七成受访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时间至少“996”,压力来源集中于发表论文和职称评定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最期待的未来新变化是“让用人单位来评人才,让成果使用单位来评成果”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大学是青年学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言传身教显然不能缺位。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研究队伍中最具创新活力的重要力量,是创新与科研实践的主力军,对其思想动态进行研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此次调查中,我们将调查对象定位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即在我国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45岁以下的正式在编教师(不包括高校行政人员、工勤人员、辅导员以及校办企业职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从业动力和工作压力有哪些,什么样的青年教师更注重塑造学生的“三观”,青年教师们对当前科研学术环境和职称评价体系有哪些建议和期待,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对此展开了调查,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
高校青年教师的从业动力和工作压力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从业的主要原因是“传播思想”和“实现学术理想”
高校教师在公众眼中往往是一个令人羡慕的“金饭碗”。比如,高校重科研和教育,人际关系较为简单;教师行业跟学生一样有寒暑假,时间比较自由;教师职业“神圣”,社会地位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您从事高校教师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些”时,47.51%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这一选项占比最高。其次是实现学术理想(43.81%)、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43.33%)、工作稳定有保障(41.94%)、收入渠道多样(31.17%)、社会地位高(30.40%)。
结合受访者年龄状况分析,25—30岁和41—45岁的受访群体从事高校教师工作的动因前三位排名一致,分别是“传播思想”“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实现学术理想”。而在31—35岁和36—40岁受访群体中,受访者更看重“工作稳定有保障”,该选项人数占比在两个群体中均排名第二。结合受访者性别状况分析,男性受访者选择高校教师行业的动因前三位分别是“传播思想”(46.51%)、“实现学术理想”(44.63%)和“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42.61%);女性受访者则为“传播思想”(49.84%),“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45.01%)和“工作稳定有保障”(43.39%)。
来自不同单位的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时间与教学时间的分配存在明显差异
当问及高校青年教师日常工作中的时间分配情况时(见图1),33.23%的受访者表示“教学时间较多,科研时间较少”;33.19%的受访者认为“科研时间与教学时间大致均衡”;23.90%的受访者认为现状是“科研和教学时间都较少,被其他事务性工作占用时间精力”;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科研时间较多,教学时间较少”(9.68%)。当问及“您目前最希望给您提供的是什么”时,40.91%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选择了科研时间。与此同时,本次关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压力测评结果显示,71.63%的受访者表示,来自教学任务方面的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
从业时间越长,事务性工作越多,名校青年教师更容易被事务性工作占据时间
调查发现,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事务性工作占用的时间也逐渐增加。从业3年以下的受访者中,选择“科研和教学时间都较少,被其他事务性工作占用时间精力”的受访者占比为17.63%;从业3—5年的受访者中,这一选项的占比提升到了24.25%;从业6—10年的受访者中占比为25.50%;从业10年以上的受访者中占比为30.00%。结合压力测评结果,我们发现,从业10年及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压力来源主要是“职称评定”和“发表论文”;而从业10年以上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主要压力来自“人脉关系”和“教学任务”。
青年教师群体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看法
青年教师群体认为“被要求出国访学”可能会产生浪费教师时间精力、浪费国家资金的后果
近几年,在高校教师中,海外学者和留学归国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加。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青年教师时,具备海外学习经历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高校的“门槛”之一。调查中,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对于高校教师被要求海外经历的态度是我们的调查内容之一。结果显示,42.17%的受访者对此项规定表示理解,因为学科评估、学科点申报、科研项目对海归比例有要求,高校也是无奈之举;此外,37.47%的受访者认为,本土化很强的学科(如中国史、中国哲学等)不应该有这样的要求;还有36.86%的受访者表示,用西方话语解读中国现实,用西方学术成果解决中国问题是不可靠的;35.5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海外访学经历不能代表个人能力、学术水平。如图2所示,“海归青年教师”对“被要求访学”可能造成浪费教师精力、浪费国家资金的后果的认识更为深刻。
超半数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当前职称评价体系基本合理,但有其他影响公平的因素存在
当问及“当前职称评价体系是否合理公平”时(见图3),超过半数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评价体系基本合理,但有其他影响公平的因素存在(57.12%)。例如,发表文章方面,72.31%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学术圈和期刊编辑存在互相给对方及门下提供便利“交易”的情况;课题项目方面,69.48%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课题项目的申请流程只是“走形式”,实际上都是“熟人”拿;访谈中有受访者直言,申请课题往往是其导师“打个招呼的事儿”;更有一部分“官员型学者”“学者型官员”将行政人脉和学术资源结合,打违规的“擦边球”。27.15%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当前职称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但评价结果相对公平。例如,71.40%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在当前评价体系下,“早出活儿、快出活儿、多出活儿”比厚积薄发“出好活儿”更重要,因此也导致了“大项目没人要,操作性强的项目抢手”的情况,原创型科研由于其周期长,成果不确定性强,往往在课题项目申请中“遇冷”。此外,还有8.27%的受访者认为评价体系不合理,评价结果不公平,7.46%的受访者认为评价体系合理,评价结果公平。
为获得较高的学生评分,教师在授课风格和话题内容上“取悦”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部分学校中,学生评价也成为影响职称评定的指标之一。教育市场中的“消费者”——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教师评分”环节可以说是掌握着教师“前程”的“生杀大权”。调查结果显示,74.17%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认为,为取得学生积极评价,授课未必要“有深度”,但一定要“有风格”;72.18%的受访高校青年教师认为,颜值高、“段子手”、多才多艺的“明星教师”更“吃香”。
从整体数据来看,42.26%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宣传正能量,积极光明的“向日葵族”教师更受欢迎;35.38%认为批判现实,讲述社会险恶和各种“潜规则”的高校教师更受学生欢迎;32.26%认为将自己“不入党”或者“不循规蹈矩”作为个性宣传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更能受到学生追捧;30.23%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学生更喜欢经常对中国和其他国家进行批判式比较的教师;此外,“照本宣科”,只讲知识、备考“硬货”(29.50%),吐槽或炫耀式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24.16%),揭秘名人“隐私”,爆料“野史”(23.77%)的教师在高校青年教师眼中,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
应用型专业的青年教师“月薪过万”的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学术型专业
高校青年教师,每被提起都离不开“一高二低”的群体特征,即高学历、低收入、低生活质量。由此,我们就实际收入、收入公平、行业待遇评价对受访者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中,受访高校青年教师平均月收入水平(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处于5000元以下的人数占比为12.29%、5000—10000元占51.37%、10001—15000元占25.70%、15001—20000元占7.33%、20000元以上占3.31%。
在个人收入公平、行业待遇评价的测度上,我们设置了五级评分。即当问及“考虑到您的教育背景、工作能力等因素,您认为自己目前的收入是否公平”时,“非常不公平”为1分,“比较不公平”为2分,“一般”为3分,“比较公平”为4分,“非常公平”为5分。当问及“您认为自己从事的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待遇情况是”时,“远远不如其他行业”为1分,“与其他行业有差距”为2分,“一般”为3分,“稍好于其他行业”为4分,“超过其他行业”为5分。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收入公平度平均得分为3.23分,行业待遇评价平均得分为2.82分。42.9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比较公平或者非常公平,但只有三成受访者认为教师行业相较其他行业来说待遇稍好或完全超过其他行业(30.36%)。
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对于“人脉关系”的认同度逐渐增加
当问及“您认为身边取得成功的‘非同行’更多依靠的是什么”时,46.12%的受访者认为是个人努力;42.01%的受访者认为人脉关系是其成功的决定因素;41.88%的受访者认为“非同行”所在的行业领域较有优势;还有38.50%的受访者选择了性格品质,37.38%的受访者选择了形象气质,35.90%的受访者选择了家庭背景;0.06%的受访者选择了例如机遇等其他因素。进一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对于“人脉关系”的认同度逐渐增加。具体来说,认为身边取得成功的“非同行”更多依靠的是“人脉关系”的受访者在不同从业时间的占比情况为:从业时间为3年以下的受访者有40.40%认同这一观点;3—5年受访者认同人数占比为41.50%;6—10年占比42.50%;而在从业10年以上的受访者中这一占比达到50.00%。
超过半数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影响力比较大或者非常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义务中,有一条是“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讲话时提到,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应该是“传道”。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调查结果显示,58.19%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影响力比较大或者非常大,33.51%认为自己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影响力有限,只有不到十分之一(8.30%)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影响力很小。当问及“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您在课堂上或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会主动加入一些涉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容吗”时,18.66%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加入;19.2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偶尔涉及,主动加入;40.27%的受访者认为会偶尔涉及,但不会主动刻意加入;15.30%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不会;还有6.50%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会。进一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对学生思想状况影响力越大的教师,越倾向于在与学生交流时主动加入一些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
约七成受访高校青年教师工作时间至少“996”
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受访高校青年教师(57.16%)明确表示自己的工作状态基本达到“996”(“996”是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并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更有12.2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工作状态已经不止“996”了;只有三成受访者(30.62%)评价自己的工作状态不至于“996”。
从年龄方面看,25—30岁受访者群体中,选择“不至于996”的人数占比(32.49%)超过其他年龄段;36—40岁受访者群体中选择“不止996”的人数占比(15.36%)超过其他年龄段。从工作单位看,“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等名校受访者选择“不止996”的人数占比(21.55%)显著超过其他单位受访者。值得注意的是,从从业时间方面来看,选择“不至于996”的人数占比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而减小,选择“不止996”的人数占比则越来越大。
青年教师群体对未来高校教师队伍的期待
“让用人单位来评人才,让成果使用单位来评成果”最符合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期待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青年教师最期待的未来新变化是“让用人单位来评人才,让成果使用单位来评成果”,选择该项的受访者比例为46.35%,占比最高;其次是“提高青年教师工资性收入和生活待遇”(37.02%),“解决青年教师安居问题”(36.83%),“关注青年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36.19%),提高青年教师社会地位(35.51%)以及“解决子女入学问题”(28.56%)。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处于赡养父母、买房成家、抚养下一代的人生阶段。青年教师群体受教育时间较长,与较早进入社会、“三十而立”的“非同行”相比,“十年寒窗”的校园“学霸”进入社会后,扑面而来的往往是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有受访者表示自己至今无法平衡对家庭的照顾和对工作的追求,难以处理生活窘境带来的知识无力感和“优等生”心理落差。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应更加注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更好地建设青年教师队伍”时,46.54%的受访者认为应当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青年教师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要注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引导青年教师“十年磨一剑”,潜心学术。具体来说,45.38%的受访者认为应当优化学术发展生态,引导青年教师克服心浮气躁的心态、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39.24%的受访者主张加强社会宣传和引导,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36.76%的受访者提倡建立适度宽松的面向青年教师的考评体系,还有部分受访者建议构建青年教师群体权益表达的渠道(29.59%),等等。
(报告还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行业待遇情况、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类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状况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个人收入公平、行业待遇评价等因素对青年教师群体进行聚类分析,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如需完整调查报告请联系《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李思琪】
责编:贺胜兰 / 罗 婷(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