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挂职锻炼制度,是加强党政人才能力建设行之有效的一项制度安排。党政人才,担负党和国家各级各类组织和部门的领导指挥、执行落实与运行管理责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充当着主导者和主力军的角色。
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管理路线图。在新时代,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胜任国家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需要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从战略人才管理视角来看,胜任新时代战略目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能力建设,重在构建由多项制度安排构成的功能完善和运行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系统。
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安排,在新时代党政人才培养制度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新战略,新任务新要求,有助于开发和提升领导干部胜任新时代战略任务的干部挂职锻炼制度需要升级现有版本,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笔者作为研究者和曾经的“挂职锻炼干部”,对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安排的升级和完善,有一定的经验、思考和认识,在此提出个人观点和建议,仅供讨论和决策时参考。
定义多要素、宽口径挂职制度使命
“使命”和“愿景”是战略管理学语境的概念。所谓定义挂职制度使命,就是要明确为什么开展干部挂职锻炼这样的问题。升级版的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安排,应该以多要素和宽口径逻辑界定使命。多要素,可以理解为实施挂职锻炼制度达成目的的多样性,既有对领导能力、执行能力、运营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又有对经济社会问题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还有对国际国内形势和社情民意的了解等方面。宽口径,是指通过挂职锻炼环节,不仅为培养提拔任用的候选人和优秀干部增加多岗位工作的经验,还应该包括“工作丰富化”,避免干部发生“职业倦怠”、效率低下的问题。
研究发现,一名公务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在同一个岗位工作超过一定年限,容易出现身心疲劳、心力耗竭状况,如果不及时干预,严重者可能演变为抑郁症。通过挂职锻炼调整新岗位,丰富工作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避“职业倦怠”问题的发生。
开发干部挂职锻炼需求评估模型,有效遴选挂职者
按照什么标准、选择什么人、去什么部门和岗位进行挂职锻炼,需要借鉴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模型,有助于选择到“正确的人”安排到“正确的岗位”上,以取得预期效果。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几年前,一位46岁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民主党派省级委员会常委职务,由党派组织推荐、中共组织部门安排到某局挂职副处长,历时一年。事后对这位教授进行访谈,他认为挂职有一定收获,但有几点感想:一是事先没有征求本人意见;二是挂职工作与本职工作冲突,但对本职工作的绩效评价并没有减免,兼顾挂职工作遇到一定困难;三是挂职要求不明确,需要参与什么活动、承担什么工作、担负什么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四是挂职岗位与本人专业不匹配,资历不适当。此外,46岁教授、博导挂职副处长,比部门处长年长差不多10岁,让年轻处长不时会有“手足无措”之感,不知道如何对待这位挂职的“老同志”。这个例子似乎说明,此次挂职安排所选择的不是“正确的人”,岗位也不是“正确的岗位”,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有一定的对照改进参考价值。
升级版的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应该在选择挂职者方面采用新办法。比如,可以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素质模型或胜任力模型的方法,开发通用和分类的“干部挂职锻炼需求评估模型”;在选择挂职者时,可以采取“模型评估+实际考察(本人谈话、相关人员座谈、直接领导意见等)”相结合的方式,以便选择到“正确的人”,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于评价模型的开发,可以从“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的角度着手,在充分调查分析成功案例,反复征求领导、组织部门和相关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分解、提取挂职干部素质构成要素或指标,通过科学编码和信度效度检验,最终得到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模型。评价模型构建最关键的问题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既有组织部门规定的客观指标,比如年龄、工作年限、岗位级别、工作和学习经历等,又有主观指标,比如政治忠诚、立场坚定、廉洁自律、勇于担当等。另外,主观和客观指标还需进一步细分出二级甚至三级指标。客观指标+主观指标,有助于对干部的“素质”高低做出综合评价。
任职方式和任职期限进一步多样化
升级版的干部挂职制度安排,在任职形式和任职期限方面,可以采取多样化方式。挂职“干部”的目标群体,除了党委和政府部门的中青年干部,以及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和工青妇群众组织等机构的干部以外,还应该进一步扩大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中青年干部,全方位涵盖公务员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根据挂职锻炼目标和挂职干部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全职工作、半职兼任和考察调研三种任职形式;挂职时间可以分3—6个月或者1—3年两个类型。
对于担任党政职务的公务员挂职锻炼,适合在挂职岗位“全职工作”,逐步承担相应岗位职责。作为公务员,本职工作与挂职工作的性质类似,无论本地挂职还是异地挂职,把时间和精力从本职岗位转移到挂职岗位即可。在逐步熟悉和匹配新岗位职责与能力之后,可以履行岗位规定的职责。全职全责挂职,对熟悉岗位工作,提升实际能力,有直接的作用。此外,全职工作适合作为锻炼拟留用或提拔任用优秀中青年干部的主要挂职方式。笔者不久前在海南省调研,遇到一位来自河北省高校的医学博士,他先在陵水县挂职县长助理全职工作,两年期满后留任副县长主管医疗卫生工作,这就是一个挂职锻炼成功的例子。
“半职兼任”方式挂职,适合本职工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兼任管理职务的挂职干部。未脱离科研工作兼任技术管理工作的干部挂职,应该充分考虑其本职专业研究的持续性问题,采用部分时间兼顾挂职岗位方式,比如参加重要会议、完成某一项目任务等。
“考察调研”方式,适合本职身份为专家学者同时兼任民主党派职务,需要到实际部门进行短期(比如3—6个月)锻炼,深入基层和复杂艰苦环境,考察调研,了解社情民意。“考察调研”方式挂职,不宜承担具体工作,可以参加会议和活动,观察、思考、交流,撰写调研报告。
分类绩效评价,保证管理过程合理化
关于对挂职干部的绩效管理问题,升级版制度安排应该采取分类评价方式,高度重视评价沟通,并在挂职工作完成之后进行评估管理。其中,对挂职干部工作的绩效考评和绩效反馈等管理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坚持中国情境和中国特色党政干部选拔培养的制度自信,避免简单把国外营利性企业等私营部门的理念、模型或方法,简单引入中国的公共部门,避免被西方的绩效管理观念和模式“误导”。2018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对设计新版挂职干部绩效管理办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按照“全职工作”“半职兼任”和“考察调研”三种挂职形式和短期(3—6个月)、中期(1年)或长期(1年以上)挂职期限,分别设计出绩效评价指标、程序、沟通和反馈等完整的挂职干部绩效管理办法。
首先,可以像前文提到的构建干部挂职锻炼“需求评估模型”一样,建立“绩效管理模型”;评价指标有客观、有主观,有量化、有质性,体现客观、可信和有效原则。同样应该采用“模型评估+实际考察(本人谈话、相关人员座谈、直接领导意见等)”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形式对挂职干部进行评估。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估的“沟通”工作。研究发现,干部绩效评估中的沟通管理长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应该与被评估者在事前和事后多次交流,帮助被评价者找出差距,商定改进措施。最后,在公共管理实践中,有一个普遍欠缺的环节是过程结束后的“后评估”管理。按照管理学的逻辑,一项工作、一次任务或一个活动,在计划任务执行完成之后,应该对照预设的绩效目标回顾、评价,以明辨收获与差错,优化下次行为。如果在新的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安排中增加工作后评估环节,势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作第一,生活第二,工作与生活管理并重
干部接受挂职锻炼安排,特别是异地挂职锻炼,需要在保证组织需要第一位、工作第一位的前提下,介入到挂职干部的个人和家庭生活情境中,把生活因素列为第二位。公共管理实践和研究表明,一个干部或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生活管理水平和家人支持力度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和直接的影响(正面或负面)。凡是得到组织和群众肯定成就了一番事业的领导干部,无不是在个人生活管理方面严谨自律、合理合规合法,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积极支持;反之,几乎所有违纪违法的高级公务员,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价值观扭曲的配偶、子女或“特定关系人”之类生活相关人员的影响。
为此,对于计划安排本地或异地挂职锻炼的优秀中青年干部,除了对其进行素质和能力考查之外,还要对其个人生活管理(如独立生活能力)水平、配偶子女情况,以及父母、岳父母等直系亲属情况掌握一定的了解和评估。如果拟外派挂职干部家里有需要每天接送上下学的孩子,或有即将参加中考、高考的子女,或夫妻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有病重的老人需要经常照料,那么组织部门在作出挂职决定时,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非本人、非工作的因素,要么安排就进挂职,要么提供生活服务和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一些国际企业的做法,安排专门人员服务挂职人员家人,协助解决家庭紧急或困难事务,以解后顾之忧。
均衡党外知识分子干部挂职锻炼的工作量
中共组织部门越来越重视安排党外优秀知识分子干部挂职锻炼。这些党外知识分子干部,有的人已经兼任管理岗位职务,有的人拟选派担任民主党派组织领导职务,其共同特点是“一肩多挑”——专业技术工作(院士、教授)+管理岗位工作(院长、所长或副校长)+党派领导职务(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参政议政工作(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等。以一位教授为例,其曾经在同一时间段担任教授(教学和科研)、民主党派职务(基层委员会主委、市委常委、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央专门委员会副主任)、人大代表等三个角色,但是被安排挂职锻炼任局长助理,导致时间冲突、应接不暇,各项工作的绩效都难以保证。这种情况很常见:政治觉悟高、立场坚定的党外优秀知识分子,个人能力越强、工作成就越大,被安排兼任的非专业工作岗位就越多。
事实上,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时间、精力以至生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中共统战部门和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优秀的中青年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担任重要职务,包括安排挂职锻炼在内,需要更加注意均衡其不同方面工作的负荷,认识到超负荷工作效率难以保证,且不可持续。
总之,干部挂职锻炼是中国特色的培养优秀领导者与管理者重要的一项制度安排。新时代,新战略,新要求,有必要进一步升级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安排,构建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快“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步伐,打造新时代干事创业的新型干部队伍。
【本文作者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战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贺胜兰 / 李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