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耕
提要:只有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才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带给人类一个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总结出来的,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习近平主席引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句话,旨在强调人类各个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我们不仅要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再到相互欣赏、相互包容,这样才能使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达到一致和融合,朝着天下大同的理想迈进重要的一步。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明,其发展必定是兼收并蓄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在不断碰撞、交流、融合中汇成滚滚巨流,奔腾不息。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为中原引进了胡萝卜、葡萄、苜蓿等重要农作物;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不仅把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也把沿途国家的珍贵物产、先进技艺带回中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这两条史诗般的商路,一条在陆路,一条在海上,成就了“古丝绸之路”,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有力佐证。
今天,人类生活在不同肤色、种族、文化、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业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人类社会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而导致“四个赤字”的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文明之间存在偏见与隔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需要经贸联结,也需要文化融通,进而实现人心相通。因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中国观点,体现了中国对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解决亚洲和世界面临问题的深邃思考。
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第一,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彼此尊重,才能交流互鉴、取长补短,让人类文明在对话和交流中绽放夺目的光彩。第二,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胸怀与眼光。有了大海般的胸怀,有了欣赏其他文明之美的眼睛,才会有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的自觉。第三,要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这是宝贵经验和现实需求。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只有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才能促进各个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第四,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是发展动力和源头活水。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只有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激发创新活力,才能创造出跨越时空、具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习近平主席阐述的新型文明观,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沃土。在多个场合,他曾引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引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阐述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引用“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谁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谁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各个文明只有责任共担、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前进;引用“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表达中国人民真诚希望亚洲各国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携手共创亚洲和世界更加美好未来的愿景。这是面对不同思想文化激荡的现实以及所谓“文明较量”“文明冲突”等老调重弹发出的中国声音、正义之声。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才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带给人类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交流互鉴中架起友谊的桥梁,在取长补短中凝聚共识和决心,在携手前行中开辟美好的未来。在发展实践中,人类理应具有“美美与共”的广阔胸怀,以更深邃的目光、更远大的格局、更扎实的行动,朝着世界和平发展的目标携手共进。(秦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