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最近臆言美中之间的冲突是“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此言一出,美国国内和国际舆论场一片哗然。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斯金纳耸人听闻之语是哗众取宠,玷污了“文明”,不仅让美国政界和学界下不了台,也让美国国务院在国际上贻笑大方。
几年前,特朗普总统前首席战略顾问师班农在日本发表演讲,称中国对美国在五大领域发起了致命挑战:一,中国制造2025。特朗普按照这个打压中兴。二,5G。特朗普按照这个打压华为。三,“一带一路”。近一年多来,打压“一带一路”,世人皆知。四,人民币国际化。贸易战背后的将来就是金融战。五,中国模式。称儒家重商主义挑战了美国倡导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现在正在出这张牌。
美国搞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冲击了全球多边主义和现代国际政治文明,不得人心。怎么办呢?反而倒打一耙,把美国对中国的打压,说成“文明的冲突”,希望团结西方盟友共同对付中国。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立场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典型例证。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正好美国给我们一个机会去正面阐述文明对话的意义。
一是文明兴,亚洲起,或者说亚洲崛起唤醒文明复兴意识和文明对话需求。亚洲合作需要亚洲价值观支撑。
二是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著名汉学家、德国波恩大学东亚系教授沃尔夫冈·顾彬认为,中国是欧洲文明的“福分”,中华文化一直为西方文化提供滋养,但长期以来,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历史,更不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如果说20世纪的德国哲学是“我者”与“他者”的对话,那么今天的世界就是“我者”与“伙伴”的交流,开放对话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互融互鉴、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开了大门。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奇遇中最引人入胜的时候,可能就是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相遇的时候。的确,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正像世界文化正在走进中国一样。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由、平等、尊严等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念则正在被有机地整合进中华文化之中。
三是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底蕴。“一带一路”倡导的是文明间的互学互鉴、命运与共。历史上不同文明间的互学互鉴,成就了丝路精神。中国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携手前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意味着命运与共。今天我们身处全球化的世界,更多的是强调共同书写、成就人类文明。如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的“殊方共享”联展,讲述关于文明过去的故事,形成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这一行为本身,恰恰是共同创造人类文明历史的具体实践,在创造文明史的同时,更是寄托了对“一带一路”国家未来文明交流共融的美好期许。
“一带一路”正在共同创造人类新的文明。习近平主席说“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带一路”不是复古,而是面向未来,源于历史而属于未来,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历史给我们启发和智慧,但是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共同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难题,共同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
播撒种子,就是要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要把合作共赢的理念,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把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融通的种子播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利我到利人,最后到利我们大家。
从丝路文明的历史深处走来,向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延伸,“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包容发展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互鉴、交流共融之路。相信沿着这样的道路坚定前行,我们一定能够奏响人类文明的大合唱,铸就共赢发展的新辉煌。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