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智库研究 > 正文

宗春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抓好三个“关键口”

近年来,发生在校园内外的青少年问题行为、违规行为、越轨行为、异常行为和极端偏差行为可谓层出不穷,而且呈愈演愈烈、低龄化趋势。河南22岁大学生在宿舍自缢、江苏丰县10岁女孩喝农药自杀……过去一两年发生的刷屏事件至今还历历在目。其实,这些悲剧的背后无不隐藏着“心理元凶”。时至今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救助,已不再可有可无,正成为教育“刚需”。根据多年心理咨询实战经验,我认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三个“关键口”。

其一,警惕“封口”教育,避免把“好学生”逼向死角

过去我们的心理教育,很长时间内一直把矛头对准“问题儿童”和所谓的“坏学生”,而忽略了一个现象:好学生的痛苦其实比所谓的坏学生还要深。

“22岁女大学生宿舍自缢”发生后,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过:这位女大学生的自杀和学校的处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是学校的严重处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学校对于学生的处罚一定是要本着教育为目的,如果我们把所有发展的方向和后路都堵死的话,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免过于残忍,对于好学生来说更是致命。当一个积极上进的大学生,因为犯了过错,面对“学位证没了,预备党员没了,还不许考研”的处罚,难免会冲动走极端。

事实上,平时很多好学生的内心压力一直都很大。一方面,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他们把人际关系的弱势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保持好学生形象成为其赖以生存之本;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好学生形象,他们往往会压抑自然需求,不能做真实的自我,为了得到称赞、欣赏和羡慕,而选择去讨好别人。长此以往,其内心积压了太多负面东西,一旦孤注一掷的发展方向被剥夺,就会有“被判了死刑”的激烈反应。

因此,我们的心理教育首先要确立一个“绝不把孩子逼向死角”的原则。这个原则,不光适用于心理敏感脆弱易走极端的好学生,也适用于所有学生。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做到让孩子看到人生发展方向和机会绝对不只有眼前的一两个。

避免悲剧发生,具体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培养孩子的开放性格,引导积极抒发和转移情绪的能力,确保遇到问题不钻牛角尖;二是完善对孩子的支持系统,家长和学校多鼓励并丰富孩子的发展方向,确保孩子自信而有安全感。

其二,强化“出口”教育,让“坏学生”得以情绪宣泄

除了极端行为,家长更多担心的是孩子的问题行为、担心孩子养成不良习气。通俗地说,就是怕孩子变坏了。实际上,孩子不良行为,是内在负面情绪的一种外显。

拿家长最反感的说脏话为例。首先,说脏话是一种情绪宣泄方式。骂两句脏话,自己的愤怒、紧张情绪得以舒缓,大人不是常常用这招吗?开车被超越,小声抱怨几句,发泄一下不满,也就过去了,就怕那种二话不说开车追上去掐架的。说脏话对于转移和化解内心愤怒,有积极意义。其次,说脏话是一种群体认同方式。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亚文化。男孩比女孩脏话多,背后就有文化认同在起作用,因为我们的文化觉得男孩子就要粗犷一点,说脏话是男孩展示自己“爷们”气质的手段。

找到孩子说脏话的动机,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解决方法:

首先要引入一个“公共厕所效应”:在一个合理的、社会认同的公共场所集体宣泄。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看足球赛,在万人体育场尽情释放情绪。学校也可以制造集体发泄情绪的机会。当孩子有了愤怒、委屈的释放渠道,就不会伤害到自己了。

其次,优化我们的语言环境,骂人绝大部分是后天学来的,学习的对象一个是身边重要的人,另一个是成人影视作品。

另外,学校可以做一件事情——把脏话列入校园欺凌的范畴。侮辱性语言带给孩子的伤害一点不比肢体冲突小。多利用主题班会的方式让每个孩子说出自己不希望听到的脏话,同时承诺不骂这样的脏话,形成公约贴在前面,每周大家互相检查并自检,然后再不断地丰富内容,慢慢让孩子懂得其实这真的是一个不文明的行为。

说脏话的对策可以运用于其他问题行为和不文明行为。不良行为多是情绪累积的结果,对此的心理辅导重点就是正视孩子的情绪并给他们制造合理的发泄出口。

其三,积极“入口”教育,重建受害者的社会信任

“河北7岁男孩遭继母虐待”发生后,我在接受过媒体采访时传达过这个观点:“不管是受虐者,还是旁观者、施虐者,其实他们都是受害者。”受虐者和施虐者的心理创伤毋庸置疑,但作为旁观者的儿童,虽然没有直接受到伤害,但目睹了施虐过程,对其身心影响、后天行为的效仿、内心的冲突,都是巨大的。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容易出现人际疏离,无法信任人,要么逃避与人交往,要么以后也学着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因此,对旁观者的心理辅导必不可少,而且和对受虐者、施虐者的心理辅导一样,要长期追踪,定期评估和分析,直至确认他们已经可以正常进入生活。

另外,在分析施虐者心理的时候,不能扣一个“人渣”帽子简单了事,而要更多结合他们的成长经历分析救助,施虐者很可能过去有着被虐待的经历。而受虐者和施虐者的父母问题也应该引起关注,作为父母应该是知情者,没有早早发现,要么是疏忽,要么是怂恿。

总之,在给孩子做心理辅导的时候,我们要全面分析和评估各种因素,如此,才能打开他们对社会和人性的信任“入口”。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