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智库研究 > 正文

宗春山:校园欺凌后果有多严重?

在校园欺凌中,受伤害最大的是受欺凌者,在欺凌事件结束后,他们仍旧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他们遭遇的心理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便会影响受欺凌者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除此之外,欺凌者看似是整起事件的胜利者,其实却是一直被忽视的受害者,他们的人生因为欺凌事件滑向了不可预测的深渊。

一旦被欺凌,三观受影响

位遭遇欺凌的受害者说:受欺凌的经历就像心底深藏了一座切尔诺贝利,一不小心打开,它的伤害就如同摧枯拉朽的核事故,沉重而又深远。

小A是一个深受欺凌伤害的孩子,小学四年级的一天,小A如常走在上学的路上,碰到路边的一对小情侣在吵架,女孩要跟男孩分手,男孩非常气愤,有火没地方发,就一把

揪过小A,迎面给了他一拳,这一拳将小A的面骨击碎了。后来经过紧急抢救,小A身体上没有留下太多的伤痕,可他的妈妈却说,孩子整个人都变了,原来乖巧、善良、乐观的儿子消失了。小A妈妈找到专家寻求帮助:“我们最难过的不是他生理上的创伤,而是他永远恨这个社除会,这是我们最担心的。身体上的创伤我们可以去弥补,但是如果他恨这个社会,将来如何生活呢?”

这位妈妈的担心不无道理,外力的伤害,哪怕是极小的欺凌行为、暴力行为,它都会对一个未成熟的生命构成永久性的伤害,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会受到影响。

其一,受欺凌者在遭受欺凌后,他们的自我认知会特别消极,自尊较低,缺乏自信。

其二,受欺凌者在长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无力反抗时,会极易产生对现实世界的不信任,这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还会让他们极易产生自杀的行为。

其三,受欺负者一股在内外向性维度上得分较低,而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高,他们性格较内向而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受欺凌后,他们会经常被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困扰,有的还会出现生理反应,如头痛,胃痛,失眠,噩梦等。

“活在一次次自我撕裂、一次次自我重组的绝望中。”

“我无数次幻想自己成为《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穿越回去,把他们暴打一顿,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抚慰。”

“我经常失眠,情绪经常会突然失控。人际关系上也遇到了问题,不愿与人深交,特别想得到爱,又特别害怕失去。

“那段被欺凌的日子,我觉得自己像奴隶社会斗兽场中的困兽,一种被人取乐的工具。一个人出手打你,你不还手,他就继续发力。你还手,他更开心……会再上来一个人压制你。痛苦根本就是无法解脱的。就像空气,怎么都躲不掉。”

这些都是受欺凌者的心声。

除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之外,校园欺凌还会使受欺凌者出现暴力伤害的投射反应,产生各种违纪和越轨行为,甚至反过来去欺凌其他弱小的同学。据统计,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如旷课逃学、打架斗殴、欺负弱小、考试作弊、沉迷网吧游戏厅等),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的发生率比没有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英国国家儿童发展机构的研究者通过对7771名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长达50年的追踪发现,那些经常被欺负的孩子在45岁时会有更大的抑郁、焦虑和自杀的风险。这一研究证明了欺凌行为对孩子的伤害不仅严重,而具深远,它很可能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这是一种时间都无法抚平的伤痛。

两个孩子的冲突演变为两群人的对立

两个同学在楼梯上碰到了,双方看不顺眼,打了一架,这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受蝴蝶效应的影响,这两个人的冲突,可能发展成两个群体的冲突,两个孩子都呼朋唤友帮自己出气,这就成了群殴事件。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去报复对方,家长单位的同事、亲戚都加入进来,这就成了两个家庭的冲突。孩子的家长将冲突事件诉诸媒体请求支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热心群众分为两个阵营对骂,这就成了社会冲突。

“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一方家长到学校帮娃‘出头’,另一方家长闻讯赶来,双方发生冲突,其中有家长被打骨折住院。”

“两名9岁男孩发生肢体冲突。十几秒之后,小个子孩子的父亲对高个子男孩拳脚相加,搞得男孩满脸是血。”

“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男子,在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时,居然也采用了孩子们的方式,冲进教室帮自家孩子‘报仇’,甚至,在班主任老师闻讯赶来劝阻时,他又向老师挥起了拳头。”

现在我国421家庭仍然是主流,孩子都被视为掌上明珠。当自己的心肝宝贝被人负的时候,大人很容易就丧失理智。另外,在处理欺凌事件时,我们应该减少敌意归因,尽可能采取非攻击性的解决方式,理性评估攻击反应的后果,选取更合理的反应策略。在这方面,很多成人做不到,孩子自然也做不到,这使得欺凌事件有了无限的扩张空间。

针对校园暴力频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做出重要批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两个孩子的冲突无限延伸下去,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各界都应对校园暴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欺凌到犯罪只有一米的距离

说到校园欺凌的伤害,很多人会关注受欺凌者,殊不知,欺凌者也是受害者。

行为实验表明,当欺凌者在霸凌他人时,并不会获益,相反,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验到强烈的愤怒、羞愧、罪恶感,这类孩子患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的风险较高,长大后参与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的几率很大。

先不论成年后如何,现阶段的欺凌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制止,少数施暴者胆子会越来越大,直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统计,200年以来,我国年发刑事案件450万起左右,其中青少年犯罪占60%~80%。而2013年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公开的数据则清晰显示,过去10年,西宁市青少年犯罪人数占犯罪总人数的近40%,并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很多孩子在欺凌别人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暴力手段越来越残忍,由称霸校园变成了一方“恶少”;由侮辱、欺负、打骂弱小同学的轻微违法行为,演变成犯罪,乃至于干起慘无人道的强奸及杀人越货的勾当。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也只有8种严重犯罪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由于年龄原因,很多孩子实施校园欺凌不会受到惩罚,这容易使他们形成“藐视法律”的心态,以致暴力行为越来越肆无忌惮。

另外,对于学校的问题学生,很多学校和教师平时采取的是放任不管的策略,当孩子有严重违纪行为时、学校会直接开除孩子,这使得孩子有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很容易走上犯群的道的。

北京市曾经对在押的未成年罪犯进行调查,有95%以上的未成年罪犯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思想品质恶劣、言行偏激等特征,以至明显表现出从违背社会公德到违纪再到违法最终到走向犯罪的必然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行为过程非常清晰。在这些未成年罪犯中,71.6%的人犯罪年龄在十五六岁,这个年龄段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这个阶段的孩子受青春期的影响,本身就比较躁动,很容易失控,他们需要有人不断引导和帮助。可很多时候,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忽视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他们发出的呼救信号。

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惩戒和教育,任其发展,在成年后很可能表现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具有髙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特征,给个人或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摘自《少年江湖——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第4章)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宗春山   校园欺凌   三观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