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智库研究 > 正文

宗春山:你应该知道的观念和原则

很多家长在清楚了孩子受欺凌的事实后,只想尽快把孩子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不过,家长越是想为孩子披荆斩棘、一马当先,替孩子去开辟一条道路的时候,就越是容易犯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的错误,在采取行动之前,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检视自我和调整观念。

孩子受欺凌的根源在父母身上

有一位先生讲了这样一段经历:他到美国留学,学校吃饭都是自助,他打了饭看到有一个空座位,就很自然地坐了下来,这个时候他周围的几个美国学生看他坐了过来,不约而同地都端着自己的盘子走了,瞬间他的周围空了,空的不止是座位,还有他的心。多年之后,这一幕还总是在午夜梦回的时候,在他的脑海中来回出现。

很多人将身体上的欺负等同于欺凌,其实,欺凌的本质是对人尊严的践踏。因此,一个绰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能会让一个人瞬间崩溃,这种自我价值的践踏比肉体上的疼痛对人的伤害更久远。

故事中的男孩在美国读书,美国可算是国际上数一数二的多元、包容的国家,可显然他的同学并没有包容他的差异性,同学们没有骂他,没有瞪他更的没伤有害更踢久他远。,打他,仅仅一个远离的动作,就让他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让他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无数事例证明,受款凌者由于在学校和同学中间受排挤,没有朋友,易导致情绪抑郁,产生挫折感、孤独感,削弱其自信,给其学习和生活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相关研究也表明,欺凌会严重降低受欺凌者的自尊,降低其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感,这种感受可以直接让一个心理脆弱的人崩溃。

为了减弱受歟凌者感知的伤害,父母就要尽早让孩子明白,哪怕他在某些方面与别人不一样也没有关系。孩子越早明白这一点,他就越早获得自我价值感,会认同自己,感到自己也同样值得尊重。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的认可是孩子自我价值感建立的首要源泉。在儿童时期,孩子是通过成人的眼睛来看自己的,孩子的自信和自我认同来自父母或重要他人的评价。简单的一句“你是一个好孩子”、“你是个乖宝宝”,就能让一个孩子心满意足、充满快乐。而一句“你不是个好孩子也能让一个孩子沮丧不已、痛哭流涕。虽然很多家长难以接受,可现实中很多受欺凌者的家长恰恰是孩子的欺凌者。

李航生下来就患有白化病,上学时,他换了无数个学校,每个学校都待不长,每次离开学校的原因都一样:在学校里,自己被同学们当成怪物一样看来看去、指指点点,他受不了同学们看他的异样眼光,看到有同学在说话,觉得人家是在议论他。后来父母带着李航找心理专家咨询,专家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孩子在学校的感受来自他自我价值的缺失,而他自我价值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轻视。原来,李航的爸爸妈妈出门都不带他,他们嘴上说“带你出去怕别人笑话你,怕你受不了”,但李航从中感受到的是父母觉得自己见不得人,甚至自己不配为人,这种思想让他在社会中很难立足。

无论孩子有什么缺陷,父母都应该欣赏你的孩子,认为你的孩子是最美的,是老天赋子的礼物,不要怕别人指指点点。对李航来说,真正看不起自己的不是别人,是他的父母,他们表面上看是心疼孩子,其实内心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残次品。父母歧视的眼神让他无论如何也无法从自卑中走出来。

从小到大第一个支持孩子的、第一个给孩子尊严和力量的是谁?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孩子的父母,父母最初对孩子的评价,周围人看孩子的眼光,最后会内化成他对自我的一个评价,这种评价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孩子生存的意义所在。

孩子受欺凌的根源在父母身上,因此,受欺凌者父母要做的是扪心自问:我有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严和力量呢?

校园欺凌对孩子的伤害是终生的

13岁的小梅突然拒绝上学,这可急坏了家长,经过耐心询问后,小梅说出了原委:小梅的作文非常好,经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讲。这天,写完作文,小梅去了一趟厕所,回来之后发现自己的作文纸被人画得乱七八糟,而后桌的小婷正手忙脚乱地将手里的笔藏起来。小梅就质问小婷:是不是你画的?小婷坚决否认:不是我。小梅一直认为小婷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可这个时候,明明是她画乱了自己的作文,还不承认,她从中感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可不管是父母还是老师都认为这是女生之间无伤大雅的小矛盾,都觉得小梅小题大做了。父母说:“你以后不要跟小婷做好朋友了。”老师说:“你重新写的作文也很棒。”面对父母和老师的不理解,再加上小梅感觉无法面对小婷,她就再也不想去上学了。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瑶从某知名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了业内数一数二的单位工作,外人看起来她无忧无虑的,可有一次谈到校园欺凌的时候,她却下子痛哭起来,止也止不住。原来,在上学的时候,她曾经被同学起外号,她的脚臭,大家就叫她“臭脚丫子”,她的皮肤黑,大家就叫她“黑驴”。这些侮辱性的外号对于一个爱美的女孩子来说,打击是非常大的,多少年后想起来,她都会哭不止。

上面两个案例讲述了校园欺凌对受欺凌的影响,一个是当下的影响:厌学。一个是未来的影响:留下了心理阴影。

有专业研究发现,儿童时期遭受欺凌,成年后很容易患抑郁症并有自杀倾向,也容易患头疼和消化道疾病。最近一项研究对引起这种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一种特定的疾病指标C反应蛋白在那些儿时遭受欺凌者人群中的含量高于普通人。C反应蛋白是一种很容易检测的炎症标志物,发生炎症反应时,这种蛋白指标增加,经常作为慢性炎症的特征性标准,在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疼痛和抑郁症等患者血液中,这种蛋白往往高于常人。研究还发现,当孩子受到欺凌后,短期内血液中C反应蛋白水平随着受欺凌次数增加而明显增加,十年后,那些曾经遭受过欺凌的人血液中C反应蛋白水平仍然比其他人高出许多。这个研究数据也告诉我们,欺凌对受害者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并且是非常长久的。

棱园欺凌对孩子们的影响是终生的,如果父母不能够从一个足够的高度和长远的视角上去帮助孩子,去理解孩子,任何做法都可能是隔靴搔痒,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孩子。

青春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终生的创伤。这个阶段他们的经历、知识能力还不足以应对社会上灰色的或者消极的因素,因此,他们就需要成人给予全面的保护、关注、理解。

坚决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

合格的父母能够及时提供给孩子最需要的东西,还能及时帮扶他,这里有一个前提:父母真的懂孩子的感受,懂孩子的需要。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把结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打开了呢?”钥匙笑着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的内心,家长的行为才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同学给你起了外号,你不要听就好了”,“好朋友画了你的作文纸,你重写一遍就好了”,说出这样话的父母,没有把孩子的感受当成自己的感受没有把孩子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当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之后,真正切身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的时候,就不会再轻视孩子的痛苦,就不会再认为所谓的校园欺凌就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很多家长很容易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呢?那是因为家长心里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有一个小我,有一个不安全的我,它时不时会蹦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或者说会把自己的这种愤怒,自己曾经的创伤和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这些看似是为了孩子伸张正义的举动会因为家长自身的过度愤怒而失去理智,最终会把孩子逼入进退两难的窘境。

很多时候,孩子在面对欺凌的时候,受了委屈的时候,他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长大打出手,也不需要家长在媒体上广而告之,他要的是家长对他的认可,对他感受的认可。

当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当把自己的感受当作孩子的感受的时候,可以说,这就是一种欺凌,因为它恰恰符合欺凌的概念,“强和弱的不平等”,“只注重自己的感觉”,“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通过对别人的欺凌而找到自己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之所以被欺凌,首先是因为我们做家长的先欺凌了他。其次是我们在协助孩子解决被欺凌问题的时候再次欺凌了孩子,这种恶性循环般的雪上加霜,才是严重伤害孩子的致命一击,为人父母者需要慎之又慎!只有深刻的自我反思、觉察和观念调整才能采取孩子们需要的、能真正帮到孩子的有意义的行动。

(摘自《少年江湖——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第11章)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宗春山   校园欺凌   观念及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