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智库研究 > 正文

宗春山:父母如何预防孩子欺凌别人?(4)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以前有个广告非常感人,小女孩看到妈妈给奶奶打了盆洗脚水,她马上就给妈妈也打了一盆洗脚水,说:“妈妈,洗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品行。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测试方式,叫“投射”。试验的时候会给你一幅图,这幅图非常开放,无主题,甚至有的时候就在纸上滴一滴“墨渍”,任由它成型,成图,然后就直接作为试验材料,看看你是如何解释、解读、表达这幅图形的,再通过你的讲述和表达看出你内心的想法,透析你的性格特征和你最近的情绪状态等。其实孩子往往就是父母的“投射物”,孩子的一言一行、性格特质、兴越指向、意志特征等直接投射了父母的状貌,所以才有“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个问题父母”的说法。换言之,孩子就是艾母的一面镜子。

剖析欺凌者的成长历程,我们能发现:大部分欺凌者发母身上有很多潜在的、看不见的,甚至是十分明显的暴力攻击行为。

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固能成性,朋友亦能染人,然较之家庭,则其感化之力远不及也。”孩子学龄前大部分时间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进入学校后,孩子在放学后、寒暑假都在家里解决食宿、完成课后作业、进行娱乐活动,具有充足的时间与家庭成员接触,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面前呈现,他们是孩子后天学习的关键对象。

一般来说,有暴力冲突的家庭,这个家庭的孩子也趋向于有暴力行为。父母动作粗鲁,动辄动手动脚,模仿力正强的孩子看见了就自然学会了。这些孩子最明显的表现是他们在婴儿期争抢玩具时冷不防就给对方一拳,跟小朋友发生冲突也倾向于以殴打对方来解决问题,长大后可能就会通过暴力解决跟同事、配偶、子女及外人的矛盾。

要想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无论什么时候当大人们出现矛盾时,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父母要清楚,你的攻击性行为看似对孩子没有造成任何伤害,其实会带给孩子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最糟糕的是,他们会形成“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直接的方法”的认知。

很多父母很无奈,“我已经很注意在孩子面前不出现任何暴力行为了,可孩子为什么还是会出现欺凌行为呢?”

欺凌行为的背后是一种文化,根源是我们的孩子缺少包容性、缺少同理心、缺少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这些东西在父母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悄悄地影响着孩子。

前段时间,宁波动物园野生动物伤人事件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事件主人公是一位父亲,他没有买票,翻墙进人动物园,被老虎咬死了,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一出非常惨烈的悲剧,可有一些家长却在指责这位父亲为了逃票活该被咬,自作自受,家长的这些言论如果被孩子听到了,他的同理心自然会受到冲击。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人是非常冷漠的,看到有人跳楼,他们会在下面喊“快跳啊”;看到有人摔跟头,他们会哈哈大笑、幸灾乐祸。还有一些人总是高高在上,把自己当成社会精英,歧视弱者,嫌人家穷、嫌人家是外地人。这些都成了孩子欺凌的脚本。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当孩子出现了那些欺负人的、贬低人的、起外号的、看不起人的、显示自己有钱的行为时,父母首先就该想想根源在哪里?这些价值观是谁赋予他的?我们不能说根源一定在父母身上,但是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难辞其咎。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有这些表现的时候,一定要反观自己,“是不是我有这方面的问题,是不是我过去不经意的举动影响到了我的孩子”。

有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如果父母总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体谅他人、自私自利,那么孩子想养成好习惯,该有多难!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行为规范文明有礼,如此,孩子才能养成好习惯,拥有好品质才能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健康成长。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