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智库研究 > 正文

宗春山:正确认识欺凌这件事

受欺凌的确是一件很倒霉的事情,但是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严重。只有少数欺凌事件特别恶劣,造成无可换回的局面。俗话说,福祸总相依。虽然欺凌事件让孩子受到了伤害,但是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到多,比如怎么保护自己,怎么学会人际交往,怎么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怎么才能让类似事件不再发生等,这对孩子将来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

对方是在欺凌你吗?

孩子们社会化程度欠缺,就难免会发生摩擦或冲突,如:“今天你占了我的地”,“你怎么踩了我一脚”,“你怎么把我的橡皮碰地上去了”,如果大家把这些行为统统都认为是欺凌的话,那孩子就无法融入社会了。

为预防被欺凌,我们要懂得识别校园欺凌。

(1)看对方是不是故意的。

对方故意把你的橡皮扔到地上,故意把你的铅笔折断了,故意把钢笔水洒在你身上,故意拿油笔画你衣服,故意拿东西扔你,这些行为都属于恶意找你麻烦,如果长期持续性地发生,就属于欺凌。

(2)看对方是不是蓄意的。

所谓蓄意,就是他对你的欺负是已经设计好了的,比如,专门在学校门等你,专门趁没人的时候抢你的钱,抢你的东西,这种蓄意的行为,就是欺凌。

(3)看你跟对方是不是力量悬殊。

对方带一群人把你堵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跟你借东西,这个时候对方的行为已经不属于借了,而是跟抢差不多了,这就是欺凌。

(4)看对方的行为有没有违背你的意志。

对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你的身上,你必须这样做,你别无选择,这样的行为就属于欺凌。

凡是让你不舒服的、让你害怕的、让你恐惧的、让你感觉到与对方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的,这些都是欺凌行为。具体来说,起外号、起哄、借钱不还、交保护费、被朋友孤立,还有被强追吸烟、喝酒等等,这些行为都属于校园欺凌。

欺凌跟平时交往中出现的摩擦是截然不同的,目常交往中的小摩擦不是常常发生,双方是平等的,双方的力量是对等的,不存在谁欺压谁,谁迫害谁的问题,这点非常关键。

没有人应该受欺凌

受欺凌者大多都缺乏自行,他们很容易就把过错归结到自己头上,总是觉得自己之所以被欺负,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自己需要改进,而欺凌者大多意志力很强,从不觉得自己欺负别人是错的。两种极端的性格捧在一起,欺凌者会把欺负他人当成一种习惯,受欺凌者会自我认知过低,两者都会受到伤害。

对欺凌者来说,长期有欺凌别人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没有犯罪行为,他们也会养成对别人颐指气使的习惯,进入社会后,他们的这种“我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的做法会招致很多人的反感,这种行为还会带到家庭中去,欺凌者习惯对家人指手画脚,就会制造许多受欺凌者。

对受欺凌者来说,长期受欺凌的直接后果是心情抑郁,忧虑,恐惧,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学习,甚至影响受欺凌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上都是坏人,没有值得信赖的人,没有朋友,自己是孤立无援的。

其实,不管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要明白,人与人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去夺另一个人的权利,包括交朋友的权利、学习的权利、人身自由的权利等等。无其是受过欺凌的孩子,必须明白一件事:受欺凌不是你的错,不管你学习成绩如何、身高如何、外表如何,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权利对你实施暴力,你被欺跟你自己没有关系,是欺凌者有问题。

同样,我们还要知道,欺凌者也是一群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可能在学校里曾经被欺凌过,也可能在家就是暴力的受害者,他们不知道怎么与人交往,不知道怎么与人沟通,所以只能采取欺凌别人的行为来证明自己。

因此,当你被欺凌时,所要做的不是逃避、生气、抱怨或者立即暴富,而是快速寻找积极的解决方案,让自己摆脱困境,也让欺凌者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制止,这也是在帮助他们。

不做欺凌事件的围观者

2011年,芬兰学者克里斯提娜·萨米尔瓦利调查研究发现:旁观者的存在对校园暴力行为来说并非一堵无意义的背景墙。她对比了不同班级之间的欺凌率与班级成员的旁观者态度类型,结果发现:旁观者的态度关型与班级欺凌率之间有着强相关,持协同欺凌或沉默态度的旁观者越多,班级中的欺凌行为就越少(负强化)。

根据学术研究旁观者的定义,其可以分为四种的角色:

第一,跟随者,指协助、跟随欺凌者参与到欺凌行为中的人;

第二,强化者,指通过某些行为方式来强化欺凌者的行为的人,比如,起哄,煽风点火等;

第三,助人者,指帮助受欺凌者的人,比如,制止欺凌行为或安慰受欺凌者;

第四,围观者,指保持中立,什么也不做的人。

跟随者和强化者的行为与欺凌者一般无二,助人者能缓解欺凌者受到的伤害,三者都不算纯粹意义上的旁观者,很多人觉得围观者是真正的旁观者,是与欺凌事件完全部相关的,事实上,并非如此。

其一,围观者的存在会助长欺凌者的欺凌行为。

欺凌者实施欺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同伴地位,满足统治欲,在同伴群体中展现地位优势。当有人围观的时候,欺凌者会有这样的心态,“你们都见识见识,我是老大,我有权利,我很勇敢,我很棒”,围观者无形中助长了欺凌者的欺凌行为,成为了他的喝彩人。

其二,围观者会加受欺凌者的伤害感。

校园中不少欺凌的出发点是践踏受欺凌者的自尊,让他没面子,而围观者的存在让这一伤害加重了许多,在受害者的眼中,围观者站在欺凌者的身后,是欺凌者的协同者。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要拒绝做欺凌事件的围观者,看到欺凌事件发生,要赶快向老师报告,以防事态发展恶劣。

(摘自《少年江湖——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应对》第21章)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