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智库研究 > 正文

宗春山:发动全员参与抵制校园欺凌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喊口号,或者将计划书做得分外完美,但是很少真正去落实,这是学校的责任。我们必须想办法将抵制校园欺凌的观念传递给每个人,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所有人都应仇视欺凌行为,一旦出现,立即采取措施,杜绝欺凌行为再次发生。

坚持“全员性参与”原则

要想预防并干预校园欺凌,学校必须动员所有人参与进来,群策群力,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其一,我们要强调以儿童为主的原则。这不是说要我们大人放手什么也不做,而是要发动儿童自组织去发挥力量。

其二,学校要加强校园欺凌和儿童自护的专业知识培训,用知识将孩子武装起来。

其三,学校可以购买服务,借助第三方力量,让专业机构进驻学校解决问题,毕竟学校主要的任务还是教育工作,不像一些民间机构专注于研究欺凌事件与法律政策,第三方机构相对专业,处理起来效率高。

其四,加强维权工作,给学校和政府一条出路。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开展预防和干预欺凌时,让学生参与到教育计划中来是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单方面制定了政策就让学生被动地去执行,甚至教师都不参与,效果是非常差的。学生全员参与进来,真正落实到个人,才能确保学生的安全,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

为了发挥学生的力量,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欺凌。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了,充分利用自己的方式给欺凌下定义,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字眼背后的真正含义。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我们眼中的欺凌是什么样的,抛砖引玉,进一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我们鼓励孩子一起来探讨什么是校园欺凌,在孩子眼里他们认为欺凌是什么,是起外号,还是从背后推你一把,瞪你一眼,进一步地,在他们眼里,什么不是欺凌呢?偶尔的碰撞,无意的磕绊,这些一定让孩子自己说。

教师最好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五六个人一个小组,给他们20分钟时间讨论什么是欺凌,见过的欺凌是什么样的,然后派代表来分享,最后把各个小组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宣读,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定义。

这个定义不仅是欺凌的定义,也是班级的内部规则。当我们用孩子的视角找到欺凌的定义之后,就形成了班级内部规则,它就有了新的意义。

我们的教育系统鼓励教师经常搞班级建设,比如,制度的建设、规则的建设、文化的建设,最终目的是化整为零落实到班级里面去,而这种自己制定内部规则的办法是班级建设中最有效的。一方面,规则是每个孩子都参与制定了的,是他们自己总结、讨论出来的,他们都能充分理解规则。并且,讨论的过程也是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过程。另一方面,孩子在讨论过程中给这个规则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原来欺凌是这个样子的,原来欺凌的感受是这个样子的,我们不能做,我们也不能用这种方式来对待别人”,有了高度的体验和认同后,他们自然就会更好地执行和遵守。

举办“欺凌故事交流会”

在孩子明白了欺凌的定义之后,教师应该乘胜追击,给孩子安排欺凌故事交流会。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过欺凌,可能每个人也在不同程度上欺凌过别人,我们交流的目的是找感受,再一次明确欺凌具体是什么。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次每个小组最多五个人,便于充分探讨和交流。分完组以后,我们请学生自己来描述与欺凌有关的经历,具体分为:我经历过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受欺凌的人要谈,欺凌别人的人要谈,目击欺凌的人要谈,参与欺凌的人要谈,制止过欺凌的人也要谈。

每一种角色都要从自己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经历,这个过程当甲有两个原则要注意:第一,不能点名。比如,这个小组在班级里谈的时候不能说,“上次张三绊了我一个跟头”,应该说“上次有一位同学故意绊了我”。我们更多的是就现象来说现象,比如说自己欺凌别人了,也不说欺凌谁了。教师一定要注意,绝对不能点名。第二,不能批评。我们的交流会不是在论证谁对谁错,千万不要批评。另外,如果教师意识到在这个小组当中有曾经发生过相互欺凌的人,比如一个受欺凌者、一个欺凌者,那么尽量不要把他们分在一个组,要把他们调开。

当每个人把自己的经历都谈完以后,下一步就是分享自己的感受了,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的故事汇总,分享心得体验:我在欺凌别人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我被别人欺凌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绪;我看别人被欺凌的时候,我在想什么;我参与的时候又在做什么或者想什么;还有我制止欺凌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心得和感受。教师要将这些问题充分讨论透彻,让孩子从中再进一步提升对欺凌的感受。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