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智库研究 > 正文

宗春山:父母过度依恋孩子的八种类型

1928年,心理学家霍林沃斯(L.S.Hollingworth)最早提出了“心理断乳”(psychological weaning)这个概念,用来描述子代在发育成长中要求摆脱父母的监护,进而形成独立人格的全过程。这个概念只是指出了亲子关系中孩子对父母单方面的依恋,以及对这种依恋的摆脱。反过来,父母对孩子有没有依恋呢?

其实,每个成年人都是从孩童时代成长起来的。每个成年人内心深处都蜷缩着一个“心理小孩儿”。他不时要跳出来,让这个表面上的成年人意志薄弱,情绪波动。当然,社会舆论并不允许一个成年人再用撒娇、任性这样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依恋。特别是面对自己的孩子,他们只好把这种依恋需要改头换面,安上一些不容易体现出其依恋本质的理由。

一般来说,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依恋会通过以下八种形式表现出来:

父母依恋表现之一:培养弱者

父母绝不会直接对孩子说:我很怕你离开,我会孤独。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反向作用”——人们往往会用完全相反的行为来掩饰一种内心体验。脆弱感也是如此。父母越是在日益长大的孩子面前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越要用权威式的行为来掩饰。对于孩子来说,当他反复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贬低后,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看法。久而久之,他真的成了一个弱者,一个生活技能和心理上都脆弱的人,被牢固地拴在父母的腰带上。

父母依恋表现之二:望子成龙

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之心。但望子成龙也分两种。一种情况是家长在精神上很自立,只是以自己为榜样要求孩子。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在社会竞争上处于劣势,本人并不是“龙”。他们寄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功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把自己与孩子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正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依赖。这种望子成龙是我们要批评的。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幸福维系在别人的成功上。那是一种弱者对强者的剥削。

父母依恋表现之三:道德谴责

通过道德谴责的方式,让孩子有内疚感,是父母依恋的又一种形式。许多父母会用显示自己生气的方式让孩子难过、自责。一些父母会在亲子之间建立一个隐蔽的游戏规则:如果你爱我,你就必须照我的意思去做。你不照我说的话做,就表示你不爱我。而你不爱我,在道德上要受到严厉谴责。

父母依恋表现之四:过度控制

父母没有不希望孩子成长的。但许多父母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孩子“成才”“成人”,具体来说就是“求学”“就业”“婚姻”这些过程必须受他们的控制。他们要为孩子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这就是过度控制的典型表现。

其实,孩子在青春期阶段已不需要父母继续控制、操纵,但父母却依旧干预、操纵、支配他们的生活,严重的挫败感会让孩子产生生活无意义感、无成就感。

父母依恋表现之五:分离焦虑

2006年,清华大学外地新生的父母露宿校园的新闻,引起公众强烈反响。大家纷纷指责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但是在公开报道中缺乏一个关键线索,就是这些孩子们是否主动要求父母从家乡来陪同?还是这些家长非来不可?教育界朋友介绍说,情况比这个更严重,有的外地家长干脆辞了职,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孩子上大学,等于为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离不开孩子,完全依恋孩子。

父母依恋表现之六:“情绪配偶”现象

亲子关系发生冲突的家庭,往往是一方(主要是母亲)下岗在家,天天和孩子守在一起。以孩子为自己“工作”的对象。如果你问到她们为什么这么做,答案总是“为了教育孩子”“为了照顾孩子”。但孩子其实并不需要有这么一位“非专业人士”天天守在自己身边。母亲们这么做很大程度只是满足自己对孩子的依恋。我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作“情绪配偶”现象。这些成年女性的感情需要,本来应该在自己的配偶身上满足。但因为或者离异,或者长期分居,或者情感不和,母亲对男人非常失望,便把感情需要转向了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情绪配偶。

父母依恋表现之七:孩子真的不能长大

如果我们把促进孩子的成长称为“教育”,那么父母下意识去拖延、阻碍孩子的成长,可以算一种“反教育”。这种反教育的“成果”,往往就是孩子真的迟迟不能长大。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专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延缓”的概念,它描述的是一些人已经到了成年期,但缺乏社会义务感,迟迟不愿意履行成年责任的现象。今天,“心理社会性延缓”已经普遍出现在中国20岁左右的年轻人身上。

父母依恋表现之八:君子抱孙不抱子

我从事未成年人法律咨询工作这么多年,发现犯罪青少年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哺育的比例,要高于由父母亲自哺育的比例。

祖辈比父辈更能娇惯孩子,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经验,也是公众的经验。每当父母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来制止。成年父母多在外面工作,而祖父母则一般退休在家。当他们把精力投入在孩子身上,或者说是硬塞给一个孩子时,对这个孩子的破坏性影响,不一定小于父母。

综上所述,我提出一个新概念——双向断乳。它可以这样定义:亲子双方互相摆脱对对方的依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关系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亲子矛盾的原因,往往就是双向断乳这个过程不顺畅。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把“爱”和“依恋”分清楚呢?这里,不妨引用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爱”这个概念作的比喻:我们给花浇水、施肥,看着它慢慢成长而感到快乐,这是爱。我们把一朵花掐下来放到自己口袋里带走,这叫占有!只有当父母能够自立自强,不需要占有孩子的精力、时间和人生时,他才能真正地爱孩子。

(著作《断乳》)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父母   孩子   宗春山   过度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