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 > 智库研究 > 正文

任友群:40年教育信息化发展“变与势”

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40年,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民生不断改善,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现这一发展,教育功不可没,其中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将愈加显现。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回顾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来路变迁,研判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40年之变革,四时期之跃升

在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中,根据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引,可将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教育信息化萌芽期(1978-1999年),教育信息化建设驱动发展期(2000-2010年),教育信息化应用驱动发展期(2011-2017年),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2018年至今)。

→教育信息化萌芽期(1978-1999年):电化复兴,信息化萌芽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同年,经邓小平批准,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由此开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体系初具雏形。1979年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28所省级电大同时开学,我国教育信息化改革再次拉开帷幕。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4年。随后,教育部下发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萌芽,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1989年,原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局改为电化教育司;1991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份行动计划不仅指明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再次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地位。

这一时期,我国不仅在本科高校设立了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还增加了一批省、市广播电视大学,初步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电化教育体系,大大促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这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复兴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化教育也受到影响,逐渐步入正轨。

→教育信息化建设驱动发展期(2000-2010年):多建并举,体系初现

2000年1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实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3年8月,教育部发布《2002-2003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概况》(2003-2007年逐年发布)。正是这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指导文件的发布,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有效保障和支撑。

此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加快。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同年12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成为指导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培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2005年8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科技基础资源数据平台建设管理办法》。

在这一阶段,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充分重视,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教育资源的建设体系,基础网络设施也得到了较大提升,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成果显著,为今后的融合创新、智能引领提供了基础保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迪]
标签: 任友群   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