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太“任性” 用户变“透明” 国家立规矩
APP,别乱动我们的个人信息
用户在阅读某新闻资讯App的隐私政策。
本报记者 彭训文摄
制表:彭训文
数据来源:App专项治理工作组《百款常用App申请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权限列表》
新华社发
这些天,来自北京的谭先生在一款理财App上还完自己所欠借款后,立即将App删除了。原来,去年下半年,他在该App上办理了一笔1万多元的现金贷,分6期归还。在还完前5期后,他因回乡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还款,结果对方每天打电话骚扰其通讯录好友,还通过辱骂、威胁、恐吓等方式催促还款。回想起这段经历,谭先生仍然心有余悸:“现金贷很可怕,这个App能轻松获得我通讯录好友信息更可怕。”
如今,人们几乎都使用智能手机并下载各类App。这些App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能“偷窃”手机号、通讯录、通话记录、短信记录等隐私信息。5月24日,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的《百款常用App申请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权限列表》显示,在10大类26项个人信息相关权限中,平均每个App申请收集数目达10项。这些信息很容易落到不法分子手里,成为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
为遏制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现象,5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对公众关注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直接回应。专家表示,《办法》着眼于公众反映强烈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对“任性”的App立规矩,将对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倒逼网络经营者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