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立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合作。要合作,开放包容是基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前提,互利共赢、互学互鉴是动力。
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立场,核心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丰富多彩,人类社会也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无论就文明而言,或单就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而言,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企图建立单一文明的一统天下,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识,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文化立场,就要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但是,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文化立场。
应当清醒地看到,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发展,文明进步也不会是一条简单的直线。当今世界,对不同文明或不同社会制度和价值观,采取排斥、鄙视甚至敌对的态度,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
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特殊时代。一方面,生产力迅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另一方面,财富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所占据,它们发动了全球性的殖民战争,将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口打入贫穷的深渊。一方面,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变得空前普遍而紧密;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联系与合作在实质上不过是西方列强抢劫、霸占全球市场、人力和资源,世界因此被分裂为横行霸道的殖民宗主国与备受奴役、掠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一方面,西方列强洋洋得意地自我标榜“民主、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它们又以救世主自居,奉行国强必霸、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肆无忌惮地在世界耀武扬威,推行种族歧视、实施民族压迫,甚至大规模贩卖黑奴、血腥屠杀印第安人。说到底,就是少数人骑在世界大多数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为所欲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丽亚洲,风光无限。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图为歌舞《亚洲风情》。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现在,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成就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高度评价、赞誉有加。但也出现一种说法,似乎西方与中国合作4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并没有按照西方的预想演变,西方对此感到失望,应当把对华政策从合作转变为全面而长期的对抗,竭尽全力阻止中国快速发展。这种说法的文化立场,显然不是开放包容、相互尊重的,而是自我封闭、妄自尊大的。然而,它却像病菌一样在西方某些国家迅速蔓延,日渐明显地影响其对华政策,进而损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合作是主旋律,是正道,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加强合作、谋求共赢,这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求。以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物质文明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精神文明方面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完全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意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完全符合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只有坚持开放,才能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相互经济合作,培育全球大市场,完善全球价值链,做开放型经济的建设者。只有坚持包容,才能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做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