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北京市成立由蔡奇同志任组长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2017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明确提出,抓实抓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今年初,市委确定推进文化政策集成创新,研究面向2035年的首都文化发展意见。3月26日以来,市委宣传部列出京味文化、红色文化、网络文化、公共艺术、舞台艺术、城市形象、文化地理等19个专题,组织系列研讨。6月17日,杜飞进同志主持召开首都文化发展政策座谈会并讲话。
专家学者在研讨中提出,一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念、格局、路径逐步清晰,这是指导文件起草的基本遵循。二是新时代首都文化建设的目标、布局、步骤逐渐明朗,新版城市总规对文化中心功能提出总体要求,标定了文件起草的基本框架。三是首都文化在首都发展和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必须深入谋划首都文化的战略安排和中长期发展,切实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四是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探索实践,首都文化建设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做法,为研究起草总揽性的政策文件提供重要参考。
新时代首都文化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和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文化,是共建城市精神家园和共享现代文明滋养的文化,是彰显文化自信和多元包容魅力的文化,是标识国家形象和体现中国价值的文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与中央对首都文化建设的要求对标对表、实现联动。对标,就是要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联动,就是要加强北京与全国各地的联动,加强北京与中央在京机构的联动,加强北京与世界的联动,用京华大地的生动文化实践体现价值追求、文化担当。
新版城市总规明确,到2035年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到2050年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新时代首都文化发展,必须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聚焦这一战略安排,发挥首都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功能,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频同步,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同频同步,把北京建成首善之区、模范之地。
国家首都,四方观仰,必须画好中国梦同心圆,使全市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打造中华民族团结安定的中心。繁荣发展新时代首都文化,要抓紧抓好理论舆论、文化文明,围绕共建城市精神家园、共享现代文明滋养,向郊区、社区下沉,往场景端、数字端用力,深化事业、产业协同,破解一个根本问题、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文化供给“好不好”“精不精”,两个关键问题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后一公里”不畅通。
首都文化承文明之血脉,集八方之精粹,保护和擦亮中华文明金名片,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围绕新版城市总规提出的四个层次、两大重点区域、三条文化带、九个方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抓好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促进数字化运用,催化集成式创新,实现表征化呈现,凸显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建设“最传统”“最创新”的城市。
今日之北京,不仅是当代中国的首要窗口,也是世界文明的东方乐土,代表着欢乐祥和、安居乐业。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突出宜居,增强文化上的获得感幸福感;要融入国际,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地方智慧。目标设计上,要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高地、革命文化传承和弘扬高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高地。内容安排上,对内服务全国,形成文化“进京城”效应,对外展示中华,形成文化“走出去”效应。
北京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中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研究首都文化发展政策,应当考虑其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即北京是中华文明的文化中心,具体有两方面考虑。一个是纵向考虑,北京有70万年的历史,是从元明清到现在持续700多年的中华文化中心。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在世界前十的大国首都中,无出其右者。另一个是横向考虑,从历史文化学来看,中华文明由五种文化形态共同组成,其交汇与播散的中心在北京。一是中原农耕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主体和灵魂,核心地域的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二是西北草原文化。在明清强盛时,区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三是东北森林文化。地域面积总数约300万平方公里。四是西部高原文化。面积亦约300万平方公里。五是沿海及岛屿海洋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是单一的、纯粹的、孤立的、凝固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变化的、交融的。自元代定北京为大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的文化中心,这是由数千年文化史演变而逐步形成的。
从长的历史跨度看,目前,北京文化发展面临非常好的时机。三皇五帝、唐宗宋祖、康熙乾隆,中国从来没有实现人人吃饱饭的历史,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望,人人都可以吃饱饭。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实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制定面向2035年的文化政策,北京应做出无愧时代、无愧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的贡献。一方面促进百花齐放,另一方面抓重点文化工程,出精品,出传世之作,出时代标志性的著作。一部精品胜过一百部平庸之作。明朝用5年时间出了《永乐大典》,清朝用了18年时间完成《四库全书》。今天信息技术发达,大数据运用普遍,条件比历史上都要好,一定要拿出精品力作。建议重点推出两套北京文化丛书。一套是红色文化丛书,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有关革命历史资料应收尽收,集结成丛书。一套是北京古籍文丛,将北京考古、档案、文献的重要资料,汇集起来,形成文字版本和数字版本,世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