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独家连线 > 正文

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政府挑起并不断升级的经贸摩擦,给中美关系乃至世界经济秩序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在刚刚结束的G20大阪峰会上,中美元首达成的会晤成果给踟蹰前行的全球经济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未来谈判进程仍充满变数。无论中美经贸谈判最终走向何方,公道自在人心,是非曲直早已毋庸多言。而中国在这场持久博弈中表现出的强大潜力和韧性,是美国政府始料未及的,也彻底击破了美国一些人对华贸易战“易胜”“速胜”的妄想。2019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13433亿元,同比增长6.4%;前5个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1%;其他主要指标均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事实证明,只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就完全有能力应对一切外界干扰,这也正是当代中国无惧风雨、砥砺前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地区差异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差距就是潜力,落差产生势能,各区域在经济实力、资源秉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恰恰为我国宏观调控和战略部署提供了巨大的回旋空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并重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旨在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引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对建立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工作做出了原则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发表重要论述。党中央的系列决策部署,旨在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地域空间的错位发展。显然,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实施以全国市场统一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普适性规则体系化为基础条件,以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为基本框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助于将区域差异形成的增长势能转换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对内开放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对内开放的主要任务是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消除地方保护和所有制歧视,构建起国内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及市场。事实上,坚持对内开放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国内统一市场的规模和一体化程度决定了对外开放的效益和吸引境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中国也只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才有更多机会迈向世界舞台中央,才更有能力和底气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基础设施、保障机制、市场环境等方面持续投入和深化改革,为扩大对内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将打造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优先选项,陆续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消除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基本实现农村公路对建制村的全覆盖;构建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以城际铁路为补充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2.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14.26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便捷畅通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另外,着力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加快5G规模化商用步伐,将极大地提升市场效率和发展质量。在保障机制方面,国家正推动建设统一的金融投资体系、社会征信体系、资源要素市场、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及开放共享的技术信息市场,为扩大对内开放创造良好条件。另外,在行业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财税政策以及户籍制度等领域不断深化改革,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有利于提升对内开放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在市场环境方面,国家全面清理并坚决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加快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给不同经济成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市场主体带来了更加稳定的市场预期。2018年,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第46位,相比2017年跃升了32位,成为全球范围内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列为2019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快了对内开放的进程。

消费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有近14亿人口,其中9亿劳动力,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拥有技能的人才资源,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约9780美元,形成了庞大的消费体量和刚性的消费升级需求,营改增和个税改革为消费升级进一步释放了空间。2018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2%,继续稳居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值得关注的是,恩格尔系数持续降低,2018年为28.4%,比上年度下降0.9个百分点。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统筹推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村地区的消费动机,形成了消费升级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在线交付、人工智能以及5G网络的运用,我国在消费商品、消费方式、消费人群、市场业态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已经进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窗口期。面对新消费时代的到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培育和满足了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从2018年消费数据来看,代表“消费升级”(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居住)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累计占比在4个季度分别为51.55% 、54.48%、56.24%和56.58%,呈现持续上升态势。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印发《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从六个方面提出了24项具体措施,旨在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新形势。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目光向内,挖潜提效,展现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非凡气概。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