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育回归到了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学校与家庭要共同承担培养健康健壮小学生的任务。而孩子个性千差万别,这不仅需要依靠凸显集体教育的学校教育,更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特点,与学校共育蒙童。
如何共育,我认为家长首要的意识是育人先育己。我很感谢我的两个孩子,因为陪伴,通过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的时候,我会看到一些很小的细节和不可避免的碰撞,通过这些细节和碰撞,我会看到自己,意识到自己迫切需要学习,需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比如,当我们从小没有被父母耐心对待,投射太多的焦虑,就容易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耐心,把这种焦虑不安传向孩子,而每个孩子都会延续父母内在匮乏的那个部分,因为父母内在匮乏的那个部分就是他无法给到孩子完整的心理部分,他会自然地这样延续下去,就如孩子会无意识地模仿我,尤其是我身上不完美的地方。所以我意识到真正的亲子教育焦点并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而是育人先育己,作为妈妈需自我学习,让自身先充满了养分,才能更好地滋养孩子,让我们的家庭更坚固。
如何共育,作为家长,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个“赋能型”的引领者。不做救火队长,引导孩子发现他内在的力量,激发他的品格,帮助他们与他们独特的心理潜能建立联系。展开来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会接纳,正确看待不完美。以前,每当听到孩子哭闹,我的本能是焦虑,会赶紧说别哭了,或者转移注意力。但是都不管用。通过学习,我换了一种方式,最主要的是我转变了心理状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我告诉自己,我家孩子现在这个阶段就是这种特性,接纳了之后,心态平复了许多,我就会去与孩子共同面对不良情绪,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行使家长的权力。而是耐心平和地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因为什么很难过,如果可以的话,妈妈能不能拥抱一下你”,孩子听到后她会眼泪汪汪的看着我点点头,我们拥抱之后,她慢慢就会和我沟通,主动自省说对不起。这种先接纳情绪,再与他人同频道沟通的方式,一直在延续。同时,我也非常欣慰地看到,孩子也是用类似这种模式来与她自己以及与我们相处。人无完人,我们要先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平复自己的心态,放下焦虑,处理好心情,这样才能用更智慧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第二,认知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有时候,孩子不讲道理,我尝试和她沟通,发现她是不知道如何描述她的感受,所以用哭闹等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我需要帮助她认知情绪。于是,我送给她一张正面管教感受脸谱,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词语及对应的表情。比如兴奋、难过等等。我告诉她,有情绪我们可以用这些词语说出来,不去做出来。因为闹情绪、比如现在不高兴,就拉长着脸一声不吭,这样只会僵持甚至恶化事情的发展。假如我说出来情绪:“因为你做了什么,让我觉得很委屈,我希望你能以更好的方式来告诉我!”,这样平和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增加彼此的理解,进而能够非常愉快而有效地沟通。
我还和孩子分享了“掌心里的大脑”,打开手掌,手掌到手腕这个部分代表脑干,负责生存本能。把大拇指收到掌心,大拇指代表中脑,是非理性的决定。现在将手指合起来,包围住拇指握成一个拳头,接触到手掌的指尖部分代表着前额叶皮层,这是唯一一个能产生理性思考和情绪控制的地方。当遇到焦虑的事情,大脑的情绪开关就被打开,四指张开,大脑盖子会掀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非理性决定,无法思考。所以,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接纳情绪,慢慢关上盖子,让前额叶皮质重新工作。我与孩子约定,在我们感觉到情绪不对快要发怒的时候,就做出一个暗号,“握紧我们的拳头,保护好我们的大拇指”,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
第三,学会说话,善用期待效应。我与孩子曾分享过这样一个实验案例。给两株长得差不多的盆栽,套上透明罩子,每天给予同样的生存养分,但左边那盆上写着“这株植物被霸凌”,右边那株植物是“被褒奖”,然后提前录好骂人打击人的狠话放在被霸凌植物旁边循环播放,右边则是玩命地夸她,这样持续30天,最后左边被霸凌那盆给骂枯萎了,右边那颗长得非常好。我问孩子,为什么两株植物结局不一样,她说因为挨骂的那颗不高兴就不好好生长,被表扬的那颗非常高兴,她就快乐的生长。“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夸奖和鼓励对一个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品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教师有期待效应,家长的期待效应对孩子的影响其实更大。我们多对孩子说鼓励的话正能量的话,孩子会感到很快乐,快乐能够给人带来巨大潜力,可以完成不可想象的工作。同时,孩子也会反馈给我们正能量的语言。
第四,学会欣赏,不横向比较。正如杨绛先生说的“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我引导孩子要纵向评价自己的进步和失误,不去横向比较,我也努力做到不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评价自己孩子的标尺。事实上,真正做起来很难。因为我们的眼睛都是向外看的,很容易看到别人,但却常常忽视对自己的认可。正因为如此,我更要引导自己和孩子“向内看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的优势,也能客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这样就不害怕别人比自己优秀,还能懂得欣赏他人。我家孩子,上学期期中考试,她说“数学最后一道题没来得及做”,我问“那你难过吗?”她说“不会,妈妈,我这次考试比之前的小测试进步了一点,只是有一道题来不及做,我的速度提高了。她说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子撞到了我的初心,警醒了我,孩子说得对,向内看自己就好。后来我留意到孩子对数学计算更上心了,后期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我试着把对孩子的不放心和担忧,换成信任,就像孩子对于父母那份单纯的爱,对于父母的那份百分百信任,那是我应该向孩子学习的。我应该信任孩子,引导孩子找到她可以做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去做什么。
所以,蒙童养正,家校共育,我理解的是,育人先育己,储备养分,做一个赋能型家长,富养孩子的内在精神,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与孩子共同成长,我们家长也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家庭也会更加坚固。同时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把学校、社会当做演练场,这样学校、社会、家庭多方联动共同培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