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何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改造世界上苍白无力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国的经济学界思考,理论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理论在认识发展中、转型中国家的问题时很有力,但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这些理论来制定发展和转型政策时却屡屡失败?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理论来自于发达国家,以发达国家为参照系,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的差异是条件不同的内生结果。例如,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通常是劳动力密集型或者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生产力水平低。发达国家的产业集中在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产业,生产力水平高。但是,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是内生决定的。发达国家发展资本很密集、技术很先进的产业,是因为发达国家从工业革命以后经过两三百年的资本积累,资本相对丰富,因此,在这种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面有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就是资本极端短缺。因此,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面没有比较优势,勉强去发展这样的产业,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就只能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
主流的转型理论由于忽视了这种扭曲的内生性,理论模型的逻辑很严谨,根据理论所做的建议很清楚。可是,按这些建议把各种保护补贴取消掉,企业会大量破产,造成社会、政治不稳,同时,有些企业与国防安全有关,即使私有化以后也只能继续给予补贴,以致转型的结果比原来更糟。我国推行的渐进双轨的转型,确实如主流理论所预测出现了“倒爷”、寻租腐败和收入分配恶化的问题。但是,由于对原来没有比较优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继续给予转型期的保护补贴,所以,维持了稳定,对于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开准入,并且政府还积极因势利导,设立工业园、加工出口区等帮助企业克服软硬基础设施不足,所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这个快速发展带来了资本的快速积累,逐渐地原来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了比较优势,保护补贴的性质就从原来的雪中送炭变成锦上添花。锦上添花对维持稳定没帮助,却会导致寻租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均等社会政治问题,所以,与时俱进,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它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把双轨时期遗留下来的保护都取消掉。
不辜负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对理论发展作出创新性贡献
总之,现在的主流经济学一般把发达国家的结构作为外生的给定的最优结构,导致的结果就是上世纪50、60年代结构主义,把发达国家的产业作为要发展的目标。80、90年代转型的时候,把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制度结构当作最优结构,忽视了扭曲的内生性,直接把转型的目标作为转型的手段,导致的结果就是出发点非常好,效果非常差。以主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运行方方面面的指导原则,也同样因为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结构特性的差异而不适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要在发展中国家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就要求在理论中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结构差异和扭曲的内生性,并了解这些内生性对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的影响。
新的理论来自于新的现象,中国过去70年的发展是理论创新的“金矿”。比较而言,前30年中国跟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或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多大的差异,走的道路也是当时的主流道路,但是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走自己的道路,取得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奇迹就是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的现象,如果用现有的理论来看中国,到处是问题,因此在国际学界舆论界不时出现中国崩溃论,但是实际上中国不仅没有崩溃,还一直维持着稳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奇迹不能用现有的理论解释,但是,任何现象背后都有道理,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
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经验作为理论创新的来源,最重要的是必须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结构的差异性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我们作为一个转型中国家有很多扭曲,这些扭曲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这些差异和扭曲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内生的。要成功改变一个内生现象,就必须先改变这些内生现象背后的决定因素,所以,只有把握内生性的理论才能帮助人们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两个目标的统一。这也是这些年我推动新结构经济学,倡导以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个经济体的结构和结构变迁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推动来自于我国的自主理论创新所想达到的目标。在总结中国的发展和转型经验以进行理论创新时,我国的经济学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应该把结构和其内生性引进现代经济学,不辜负这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对理论的发展作出创新性贡献,让我们的理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改造世界。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