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当前公众对基础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9年5月—6月

调查方式: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推广网络问卷2745份,收回有效问卷193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0.4%

样本构成:

从性别来看,男性受访者占55.7%,女性受访者占44.3%;

从年龄来看,27岁及以下受访者占9.9%,28—37岁受访者占57.5%,38—47岁受访者占28.0%,48岁及以上受访者占4.6%;

从学历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受访者占40.8%,大专学历受访者占25.8%,大学本科学历受访者占29.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受访者占4.3%;

从收入来看,月收入2000元以下受访者占8.2%,月收入2000—5000元受访者占28.1%,月收入5001—8000元受访者占37.2%,月收入8001—12000元受访者占18.5%,月收入12000元以上受访者占8.0%;

从地域来看,日常居住地为直辖市受访者占17.7%,省会城市受访者占29.7%,地级市受访者占28.6%,县城受访者占14.9%,乡镇村受访者占8.9%,其他地区受访者占0.2%。

主要发现:

·通过比较近年数据发现,公众对基础教育现状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2019 年度公众对基础教育现状的满意度(80.87,百分制,下同)相较2018年度 (77.28)取得了约4.6%的增长,相较2016年度(72.60)取得了近11.4%的增长。

·教育公平是公众关注的教育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择校”“分重点班” 等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有待解决;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公 平,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则会进一步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随着民众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和教育市场的发展,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 持续增加,“上学费用”超越“学校办学性质”成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家 长首先考虑的因素。

·公众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掌握技能”“取得成功”和“获得知识”;公众 认同“减负”政策的积极效果,但在校外实施效果依然有待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从全球范围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重大科技创新正在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需求也更为迫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其中,基础教育作为基础的基础,不仅对高等教育起着奠基作用,而且对终身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改革和发展必然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党和政府长期重视的战略重点。

为了解当前公众对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及其对基础教育治理的满意度,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推出“您理想中的‘好教育’什么样”调查,通过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及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情况、不同群体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投入预期,以及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来探究公众理想中的“好教育”,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持续跟踪和抓取相关舆情,最终形成本次报告。

公众对基础教育现状整体满意,对政府管理政策满意度较往年有所提升,但总体仍低于对教育教学满意度

本次调查将公众对基础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教育教学满意度(包括孩子所就读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校风班风和学生素质、教师队伍整体品质素质、学校及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学校的升学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政府管理政策满意度(包括当地可满足就近入学学校的数量布局、农民工子女获得均等入学机会的情况、当地政府治理择校问题的成效、当地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当地政府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成效、当地政府在缩小学校差异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发现,2019年公众对基础教育现状的满意度平均值为80.87(百分制,下同),高出临界值,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一数值相较2018年(77.28)取得了约4.6%的增长率,相较2016年的调查(72.60)取得了近11.4%的增长率,说明公众对基础教育现状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基于对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教育教学满意度和政府管理政策满意度的划分,可以看出,在教育教学满意度的具体分值上,公众对“就读学校的升学率”的满意度最高(81.52),其次为“学校老师与家长的联系”(81.51),而对孩子所就读学校的“校风班风、学生素质”满意度最低(80.10);在政府管理政策满意度的具体分值上,公众对“当地政府治理择校问题的成效”满意度最高(81.06),其次为“本地区可满足就近入学的学校的数量布局”(80.90),而对“当地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满意度最低(80.17)。

1

2019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的重要一年。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让教育成为个人发展、生活进步的基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2019年度公众对基础教育现状的满意度较往年有了显著提升,教育获得感显著增强,但仍应看到,公众对政府管理政策满意度仍低于对教育教学满意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农民工子女获得均等入学机会的情况”“当地政府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成效”“当地政府在缩小学校差异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以及“当地政府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成效”等方面的满意度均低于对基础教育现状整体满意度的均值。

2

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有待进一步解决和消除,教育公平是公众专注的教育改革热点和难点问题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价值理念,社会公平是公平正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教育公平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平,在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教育的公平包含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但在教育系统的实际运行之中,还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影响着教育机会、过程以及结果的公平。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学校分重点班现象比较常见,其中48.86%的受访者表示孩子所在班级是重点班,仅有18.17%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没有重点班。面对如何看待重点学校、重点班这一问题,46.53%的受访者表示“一定要让孩子就读重点学校、重点班,一定要让孩子享受最优质的学习条件赢在起跑线”,40.01%的受访者表示“选择学校应该按照孩子的基本情况综合权衡,一味选择重点学校重点班不可取”,仅有13.46%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取缔重点学校、重点班,人人公平享受教育资源”。此外,孩子所在班级是重点班的受访者中,超六成(64.41%)认为“一定要让孩子就读重点学校、重点班,一定要让孩子享受最优质的学习条件赢在起跑线”。孩子所在班级不是重点班的受访者(50.39%)则更多地认可“选择学校应该按照孩子的基本情况综合权衡,一味选择重点学校重点班不可取”。

教育机会的不公平造成教育结果的不公平,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则会进一步加剧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根据统计数据,整体而言,64.29%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孩子至少念完大学本科,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的升学预期相应越高,收入水平越高的受访者对孩子升学预期也相应越高。当前,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严格的考试制度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途径,但仍然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拥有相对更多资源的优势群体有更多途径和方式为其子女争取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在这一方面相对弱势的群体其子女则更可能在层层的选拔中被淘汰。

随着民众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和教育市场的发展,家庭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不同群体对于子女家庭教育的投入存在差异,相较2018年的调查结果,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家庭教育的整体投入持续增加。

在教育人力的投入上,超九成的受访者(94.82%)表示平时有人在家辅导孩子功课。近五成(48.55%)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家辅导孩子功课,16.46%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家辅导孩子功课,29.81%的受访者则表示,一般是找专业辅导机构辅导孩子功课。

在教育时间的投入上,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辅导孩子教育的时间投入较往年有所加强。2018年调查结果显示超五成受访者(52.52%)每天辅导孩子作业不到一小时,2019年调查数据则显示超五成(55.43%)受访者表示每天大概需要辅导孩子作业一小时以上;基于受访者学历构成来看,超六成(60.84%)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受访者表示会花费一小时以上的时间辅导孩子作业,大学本科以下学历的受访者中,每天也有超五成(52.72%)的受访者会辅导孩子作业一小时以上。

在教育金钱的投入上,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教育的金钱投入存在地域差异和子女受教育阶段差异。33.14%的日常居住地为乡镇村的受访者表示每月在孩子教育上的开销占其工资三成以上,28.82%的日常居住地为县城的受访者表示每月在孩子教育上的开销占其工资三成以上,而日常居住地为直辖市的受访者中,则有26.32%表示每月在孩子教育上的开销占其工资三成以上。另外,随着子女教育阶段逐渐推进,越来越多家长的教育花销变多,孩子当前处于幼儿园阶段的受访者中,有26.45%表示其每月在孩子教育上的开销占其工资三成以上,孩子当前处于高中阶段的受访者中,有35.78%表示其每月在孩子教育上的花销占其工资三成以上。

公众认同“减负”政策的积极效果,但在校外实施效果依然有待提升

相较2018年,2019年的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孩子学业负担重,“减负”政策积极有效,但在校外实施效果依然不佳。

3

超六成受访者(66.25%)认为近期出台的“减负”政策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42.96%的受访者表示孩子的学业负担更轻了,37.84%的受访者则表示学业负担更重了。受访者表示“治理培训机构”专项政策出台后,孩子参加的校外补习班也发生了变化。57.25%的受访者表示其孩子参加学科类补习班如科学竞赛、拔高、补习等变少,55.28%的受访者表示其孩子参加兴趣类补习班,如美术、书法、舞蹈、音乐等变多。给孩子报名校外培训最主要原因中,50.93%的受访者将“孩子在校成绩不错,如果能获得各种证书,进一步提高成绩,有利于升入更好的学校”列为首选原因,20.60%的受访者表示是为了“跟上学校进度”,17.86%的受访者则首选“培养广泛兴趣,提高孩子未来的竞争力”。对接下来如何调整孩子课外班内容,59.32%的受访者表示会增加兴趣类课外班,56.26%的受访者表示会减少学科类课外班,48.96%的受访者则表示会增加学科类课外班。

当被问到对“减负”问题的看法时,更多的受访者(39.75%)认为“减负令只是在校园内得到实施,但在校外得不到实施”,次多受访者(24.12%)认为“减负实际上导致子女的教育成本加大”,14.54%的受访者认为“高考机制下的减负阻力重重”,13.20%的受访者表示“减负其实就是为课外辅导班让路”,8.39%的受访者表示“要想真正实现减负需要多方面努力”。

公众对“教育目的”看法前三位分别是“掌握技能”“取得成功”和“获得知识”

201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更多的受访者(56.06%)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掌握技能”,50.72%的受访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取得成功”,48.91%的受访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知识”。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受访者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男性受访群体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掌握技能”(53.90%),其次为“取得成功”(53.35%);女性受访群体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掌握技能”(58.76%),其次是“获得知识”(53.27%)。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对教育目的的认知也存在差异:小学文化程度受访者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取得成功”(69.32%),其次是“获得知识”(27.27%);初高中以及大专文化程度受访者则一致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掌握技能”,其次是“取得成功”;本科文化程度受访者认为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掌握技能”(59.96%),其次是“获得知识”(53.2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受访者则表示教育的目的是“掌握技能”(50.00%)和“获得成功”(50.00%)。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受访者对教育目的的认知表现为:收入水平为2000元以下的受访者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取得成功”(55.70%);收入水平在2000—12000元的受访者则一致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掌握技能”;收入水平在12000元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取得成功”(56.49%)。

4

进一步提高公众基础教育满意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不同区域、学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保证教育整体优质均衡。教育公平力求让人人都有出彩机会,它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永恒追求和主题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要做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一方面应加大对落后地区和学校等的投资力度,调整教育收入结构,规范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弥补落后地区和学校的不足;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行政部门要理性分析学校优势,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家、校与社会协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减轻学生负担,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素质教育的要义是学生全面发展,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重视知识、轻视能力,重视认知,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其他目标对学生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首先,应树立科学教育观念,鼓励学生通过积累知识和不断思考探究真理,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促进品格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其次,要增强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使其更多地接触世界、接触事物、接触生活,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思考更多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三,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组织形式与学习形式的变革创新,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技术保障。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学习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的信息化优势不断凸显。首先,应抓住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构建智慧教育开放平台。通过“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皆通,处处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其次,推动区域间优质资源联网共享,打破时空限制,服务教育教学。通过“互联网+教育”克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衡、教育适应性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报告还对影响公众择校的因素、对子女出国留学的态度、对子女职业选择、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态度,以及对子女学业负担的看法、对“减负”所期待采取的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获取本报告完整版,可与《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联系。)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张青青】

责编:李 懿 / 罗 婷(见习)

责任编辑:贺胜兰
标签: 调查报告   认知   公众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