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工作我们分三步走,我会和大家一起攻坚克难,苦战六百天,不让一个村民因贫困掉队,向组织和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四川省宜宾市珙县下罗镇秧田村党支部书记杨申勇当初在全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动员会上立下的“军令状”。
第一步:摸清“家底”,掌握实情“富书袋”
秧田村被确定为贫困村后,杨申勇以本土人士的角度第一时间走家串户开展贫困群众摸底调查。在杨申勇心里装着“一本帐”,贫困群众的生产发展、家庭现状、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健康状况、致贫原因等方面情况如数家珍。为了记下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他把自家的相机随时带在身上,走遍了秧田村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以照片的生动形式实时记录每户村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杨申勇通过入户、入社和入专合社的“三入”形式,积极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重点强化产业发展意识;将产业发展规划100亩水产养殖、100亩绿色蔬菜、100亩经果林简化为“三个一百”规划,并制作具体细化、朗朗上口的小册子,发放到每一户农户手中,把村级发展理念连通百姓生活,成为村民的热门话题。
第二步:摸清市场,抓实产业“富口袋”
杨申勇在秧田村党支部会议上提出“两个一”,即“一带、一争”,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一带”是指党员要作为产业带头示范户,探索适应市场需求、适合村民意愿的产业和模式,让村民“眼红”产业带来的增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一争”是全村整合力量集体争取,村干部利用联系各方的优势,帮助村民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和项目。村民利用紧靠市场的优势,以脱贫攻坚为契机,找到能在市场中站得住脚的发家产业。
针对一些村民由于视野不开阔,在不清楚市场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发展产业,容易造成产业过剩的问题,杨申勇不搞大水漫灌、一刀切,而以市场引导“滴灌”发展适销对路的优势产业。他通过翻阅研究资料、多方了解市场信息,发现一种名为台湾泥鳅的水产品营养价值丰富,经济效益高,养殖市场前景广,若村民学会技术自己养殖,每亩收入可超1万元。为此,他特地找到本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电话,反复和他们谈发展思路、谈优惠政策、谈产业前景,希望他们抓住机遇回乡创业。为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顾虑,杨申勇郑重承诺:自掏腰包入股投资,亏了他算八成,赚了他算三成,并向大伙儿保证产品销路。
第三步:脱贫扶智,运用科技“富脑袋”
故乡,是每位他乡异子魂牵梦萦的地方。秧田村学习交流微信群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一组组随手拍的家乡照片,让在外务工的游子看见蝶变的村庄;一个个结对帮扶的活动,让外出务工经商的人们感受到跨越山水的家乡温情。
秧田村一社村民杨云波在杨申勇的劝说下第一个返乡投资40余万元,从外地引进台湾泥鳅种苗,在秧田村流转土地30亩建起了珙县最大的台湾泥鳅养殖基地。如今,在泥鳅养殖道路上已经风生水起的杨云波逢人就说。“以前在家养鸡喂猪,收入不高,所以外出打工赚钱,自从回乡在杨书记指导下引进台湾泥鳅后,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养殖技术,经济收入还比打工时强了好几倍。”
为了避免秧田村出现小马拉不动大车的尴尬局面,杨申勇提出抱团取暖、培育脱贫“造血功能”,积极与相邻村及帮扶单位县信访局联系,目前已和五星村、梧桐村和帮扶单位形成脱贫攻坚团体,整合地理及产业优势,共同协商就目前政策条件下,解决秧田村脱贫中遇到的饮水安全、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和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让问题找到精准专家,让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村民实现可持续增收,实现了长远断穷根掘富源、“富口袋”与“富脑袋”“富一代”与“富世代”、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的完美统一。(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