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申家乡青竹村金银花基地业主程玲,为扩大规模决定硬化1800米生产路。正为资金犯愁时,申家乡党委政府拿出6万元给予奖补,解了程玲的燃眉之急。申家乡如此“慷慨”,是因为达川区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后充实了乡镇的财力。
近年来,达川区按照财力向基层倾斜、经费按因素科学保障的原则,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以乡镇的人口、远近、上年实得财力等作为因素,按权重比例分配财政资金。财政预算公开透明,经费拨付及时到位,切实解决基层服务群众的后顾之忧,激发了乡镇活力和基层干事创业热情。
“财政因素分配法”,杜绝“跑部钱进”
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之前,达川区乡镇财政预算一直实行“零基”+“增长”方式,以“零”为出发点进行预算,对地理位置、基本财力、人口数量、历史负债等因素未予足够考虑,科学性缺乏,主观随意性大。财政预算约束刚性成为“一纸空谈”。廉政风险防控压力巨大。
由于财政经费得不到基本保障,日常运转出现困难,一些乡镇领导干部“不是正在要钱,就是正在要钱的路上”,“泡”在城区跟领导、打报告、搞协调,出现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现象;甚至出现“职能部门吃回扣”的非议流传。部分乡镇、村(社区)干部垫资开展工作,工作积极性大为受挫。
针对这一弊病,达川区委、区政府以改革精神为指引,以强化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财力保障为目标,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摸底、多方征求意见,从2014年起,创新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切实堵塞各种资金管理漏洞,为深化财税制度改革作出有益尝试。
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接受采访时说,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就是要干部回归本职,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抓发展抓服务上,而不是“跑部钱进”。纠正财政资金分配“指挥棒”偏向,也就抓住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牛鼻子”。
财力下沉乡镇,资金分配公开透明
按照“财政因素分配法”,达川区增加了乡镇人员公用经费,乡镇行政人员公务费由1.02万元/人增加至1.1万元/人,偏远乡镇增加至1.32万元/人。对全区15个距离城区超过60公里的偏远乡镇增加财力补助10万元,财政预算非税收入返还补助由60%增加到70%。对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镇补助经费50万元,总人口在2万至3万人的乡镇补助经费60万元,总人口在3万至4万人的乡镇补助经费70万元,总人口在4万人以上的乡镇补助经费80万元。根据前一年的支出决算,对总财力排名后10位的每个乡镇补助资金10万元;根据财政供养人口计算,对人均财力排名后10位的每个乡镇补助资金10万元。同时,加大对村(社区)的保障力度。按农业人口、面积、道路和水利设施情况等因素将村分为一、二、三类,分别补助经费6万、5万、4万元,用于环境卫生维护、文化设施建设等公益性支出;城市社区公用经费由3万元/年增至10万元/年,用于平安建设、社区警务、网格化管理等工作。
区级部门分类预算,一级局按0.7至0.8万元每人预算;公、检、法、司系统公用经费分别按2.3万元、2万元、2万元、1.6万元每人预算。进一步透明、规范部门的经费预算标准,乡镇第一次实现了比区级部门人头预算标准高。
惠民强农资金落地,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实施财政“因素分配法”,有效保障了惠民强农资金安全落地。乡镇干部从忙于争取资金的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党建、谋发展、惠民生。
财力下沉乡镇后,乡镇有了自主安排的财政资金,逐年消除赤字化解债务,大大缓解了乡镇因道路硬化、垫资欠债等积累起来的社会矛盾。2014年全区乡镇消赤化债420多万元,信访量同比下降13.3%,长期困扰的上访、闹访、缠访问题基本解决。
许多乡镇利用下沉财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适当补助,为业主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如龙会乡发展优质白茶、申家乡发展金银花、香隆乡发展丹参、双庙乡发展蓝莓、百节镇发展乌梅等基地的道路硬化,米城乡、堡子镇发展“米城贡米”基地的堰塘整治,各乡镇都积极投入奖补资金。去年,全区乡镇用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达330多万元;用于建设美丽乡村、治理环境的资金达900多万元;用于补助村级办公经费达850多万元。
香隆乡实行以奖代补,对完成村道硬化任务的村每公里奖励2000元,对率先完成的村另行奖励2万元,去年共拿出18万元兑现奖励,有效调动了群众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