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是一个122万人的农业大区,扶贫任务艰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村达151个,贫困人口32277户93184人,贫困发生率达9.89%。
目前,达川区114个贫困村退出、7976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5%。其中,2017年88个贫困村退出,另有31个达到退出标准,脱贫31314人,另有1万余人达到脱贫标准。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坚持精准施策,全面打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巩固成效‘三大会战’,下足绣花功夫,取得脱贫实效。”达州市委常委、达川区委书记许国斌说。
达川区在脱贫攻坚中的绣花功夫下在了哪儿?记者日前走进达川区进行采访。
产业引领,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舞台
达川区东部、西部、南部三大脱贫攻坚片区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培育优质粮油、蔬菜、水果、乌梅、生猪五大产业,打造达川乌梅、安仁柚、米城大米、达川双椒、达川柑橘五大特色品牌,形成了片区功能各异、主导产业相互补充、特色品牌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走进双庙镇南岳寺村,色泽光鲜、果形饱满的桑葚缀满枝头,来自城区的游客拎着小提篮,纷纷走进桑园,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忙着往篮子里摘。
达州市瑞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流转了1200亩地发展起果桑种植,并建立起一个年生产量100万袋桑枝食用菌基地,除土地流转费和人工工资可为当地农民每年带来六七百万元的收入外,收购桑枝还可为附近两个村带来140余万元的收入。
“我们准备带动周边几个村一起发展果桑,每亩至少增收四五千元,公司正在深度开发蚕桑宴、桑葚酒、桑叶茶等,将会为周边农民带来更多增收路子。”该公司负责人肖荣说。
达川区以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建成万亩乌梅、蔬菜、金银花三大产业基地,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走出“特色产业+庭院经济+庄园经济”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在百节、马家、景市等乡镇,达川区连片发展起两万亩乌梅,同步建成年加工5000吨乌梅的宜华酒业二期项目,达州森弘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投资8500万元完成了梅博园一期工程,并着手开展乌梅深加工,一个围绕乌梅生产、加工、开发的全新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
在赵家、双庙等传统蔬菜基地,达川区发展起无公害蔬菜1.5万亩,占达州主城区70%的市场份额,在保障了达州市民“菜篮子”供应的同时,为农民增收搭建起一个“大舞台”。双庙镇石凼村王晓华的种植园每月付给农民的务工费用就达40余万元。
按照“龙头企业+村+基地+贫困户”“农旅+村+贫困户”等发展模式,达川区共发动贫困村流转土地4万余亩、托管土地两万余亩。区财政为每个贫困村注入产业发展资金10万元,创新设立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为每个贫困户安排1万元。 (下转第二版)
积极鼓励贫困村贫困户使用周转金发展种植养殖业及农产品深加工,推动全区15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
夯实基础,“双七”带动贫困村面貌大变样
马家镇肖家村距离达州中心城区44公里,这里虽然森林覆盖率接近70%,还是中国乌梅原产地之一,但因交通不便使这里的美景长期藏在深山人未识。今年1月,全市脱贫攻坚现场会在这里召开,除了美丽的风景和成熟的产业让人惊叹外,新建起来的41.2公里山地马拉松赛道代替了过去泥土村道,赛道沿整个乌梅山旅游环线延伸,骑游其间惬意无比。
达川区结合自身,在省市要求上“加码”,提出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双七”标准:即贫困村有集体经济收入、通村硬化路、安全饮用水、生产生活用电、卫生室、公共活动场所、通信网络,贫困户有收入、安全住房、入学、就医、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
仅去年全区就实施交通、水利、文化惠民等22个扶贫专项方案,优先安排本年度88个脱贫摘帽贫困村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村文化室、村卫生室、人饮工程,贫困户相对集中的社道及环境整治和产业规模连片的产业道、生产路建设项目。
截至目前,共新建农村道路752.4公里,拓宽贫困村村道780公里,实现100%的乡镇、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14处,确保农村居民安全饮水达标。同时,农村电网、通讯建设实现全覆盖、全达标。累计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142个、文化室114个、广播“村村响”371个,配备专职或兼职医生。
来到达川区九岭乡千丘村、蹇坝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经过大型机械精心“绣”出来的“土地艺术”:一口口经过整治的山坪塘,由灌溉渠将层层梯田串联起来,在每一块规整的梯田里,水从上一块田的坡坝正中央开渠汇入,然后从下一块田的坡坝正中央开渠汇出。
从硬化的机耕道进入,通过无数岔道可进入每一块田,田埂均是一米余宽水泥硬化便道,有了便利的水和路,村民们忙着开动小型农机翻耕土地。蹇坝村74岁的李大爷说:“过去这一坡田总关不住水,天一干就栽不上秧,自然也就没收成。现在好了,天再干也不怕没收成。”
在南部片区,采取政府补、群众出、社会捐、银行贷等方式全力筹措住房保障资金8.6亿元,搬迁贫困群众4823户、15330人,集中安置1403户4522人,分散安置3420户10808人,注重产业与安置“双向靠近”,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围绕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南部片区还重点实施了11个贫困村村庄整治工程,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点,整治河流5条,新增绿化1万亩,实现村落旧貌换新颜。
筑牢防线,确保贫困户真脱贫、不返贫
在肖家村新建成的便民服务中心,记者发现几块公示牌很特别:《“爱心超市”十条积分标准》《“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办法》《“爱心超市”物品兑换公示》。
从物品兑换公示牌可见,该村已针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进行了四个季度的物品兑换,今年一季度共有21户用积分兑换了物品,遍及7个社,其中,贫困户11户、非贫困户10户。6社的贫困户肖金吉积分最高,98分,兑换金龙鱼食用油一桶。
“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办法和评分标准,是为了有效激发全体村民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强力推行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引导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把肖家村建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美丽新农村。然后分别按公德、文明、诚信、法理、勤劳、卫生、科学、正气、孝顺、自立等10个标准,每季度组织对全体村民进行评分并公示评议。
显然,这是达川区在脱贫攻坚中突出精神引领的一大内容。该区为确保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真脱贫、不返贫,大力弘扬孝善新风,突出“孝当先、善为魂”主题,通过公益性文化景观、地标性文化建筑、群众性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展现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另外,达川区利用“农民夜校”大力加强感恩奋进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公开印发向贫困群众和非贫困群众的“两封信”,宣传党的政策,学习先进典型;举办“大美达川、筑梦奔康”脱贫文艺晚会,深入贫困村巡演,引导教育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
在党员干部层面,达川区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帮扶干部+群众”的“三叠加”模式,将全面从严治党融入到脱贫攻坚中,并精心选派1300余名干部驻村帮扶,全区1.7万财政供养人员人人参与脱贫攻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点亮微心愿、实现致富梦,做到了“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帮扶队、户户都有帮扶人”。
同时,还积极推行第一书记“沉底指数”考核办法,结合第一书记“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治理水平”基本职责,共设置39条考核指标,对履职过程进行量化管理,促进第一书记生活、工作、业绩、情感“四个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