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周刊: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近几年来,沁源在发展转型方面面临哪些突出瓶颈和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对沁源有哪些现实意义?
金所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不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沁源在高质量转型发展道路上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瓶颈和困难:
一是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影响,沁源的干部、群众以及企业家逐渐形成了因循守旧、偏安一隅的保守思想,观念的大门打不开,先进的知识进不来,眼界不够长远、信心不够坚定,煤炭形势好的时候“无心”转,形势不好的时候又“无力”转,特别是煤企周边的村民,逐渐养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封闭式生活习惯。转型先要转思想,要想彻底转变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非一日之功,必须把转变思想作为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结合省委“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安排部署,围绕“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六个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坚持不懈站在新时代的战略高度上谋发展、绘蓝图。
二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长久以来,煤炭产业在沁源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煤炭企业习惯了以资源开采、粗放型经济为主的业态模式,尚未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的煤化工产业链条,导致“一煤独大”的县域经济饱受煤炭行情波动的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推进传统产业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不够强、措施不够硬、后劲不够足,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缺乏现代化高水平研发人才队伍,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薄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规模,转型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交通瓶颈仍然突出。经济发展,交通先行。沁源山大沟深,地形地质复杂,公路建设的费用高、缺口大,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境内的大动脉、大网络基本实现畅通,但还远远谈不上“四通八达”“内联外接”。向内,路梗阻、末梢路、循环路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向外,“铁公机”更是成为老百姓长久以来的“心头病”,直接导致县外的资金、理念进不来,县内的产品、名头出不去,信息不对等、沟通不便利,严重制约了物流业、旅游业的发展,难以将沁源地处屯留、沁县、武乡、平遥、介休、灵石、霍州、古县、安泽九县中心的区位优势和“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的生态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转型,对沁源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一个县的县域发展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理性,确保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在沁源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全面释放“生态红利”,为百姓谋来更多民生福祉,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将扎实推动新时代绿色沁源走好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治理》周刊:2018年初,沁源县委确立“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发展战略,并出台有关“决定”。围绕这一发展战略,沁源县委县政府进行了哪些谋划和部署?
金所军:2018年初,县委审时度势、着眼长远,以建设“绿色沁源、康养沁源、文化沁源、幸福沁源、美丽沁源”为目标,提出了“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发展战略,并围绕这一发展战略,确定了“转型、增绿、开放、强基、富民”五大发展思路,以及“修路、种树、治水、兴文、尚旅”五条发展路径。
五大发展思路中,转型,就是按照中央、省委、市委要求,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彻底摘掉“煤老大”的帽子;增绿,就是按照“山上造林、山下绿化、逐年递增”的思路,启动大规模绿化、大范围绿化、大面积绿化行动,进一步扩大生态优势,不断做足、做实、做大“增绿”文章;开放,就是全面强化谋开放的意识,全面提升抓开放的能力,全面拿出促开放的行动,构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强基,就是下大力气强基固本,狠抓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三基建设”,扎扎实实打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富民,就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加快产业兴旺、精神文化、社会建设等全方位发展步伐,推动民生福祉全面升级,真正实现16万人民的整体富裕。
五条发展路径中,修路,就是实施国省道新框架工程,实施旅游新干线工程,实施循环新网络工程,实施四好农村路工程,突破绿色发展瓶颈;种树,就是实现全域种树,实现四季见绿,实现处处见景,实现满目生机,增添绿色发展底色;治水,就是防洪水,保供水,抓节水,护源水,用活水,强管水,激活绿色发展灵气;兴文,就是不断弘扬、传承、挖掘、巩固我县的特色文化,弘扬先进文化,传承红色文化,挖掘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丰富群众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升绿色发展品位;尚旅,就是大力实施康养产业项目,着力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加强旅游要素提升,推进旅游机制创新,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做活绿色发展文章。
《国家治理》周刊:在县域绿色转型、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工作中,沁源围绕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动力,进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金所军:一是强化思想建设。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转型发展、乡村振兴、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汇编成册,作为各级干部的案头书,作为农民讲习所(乡村小夜校)的重要学习资料,时时学、处处学;以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形式,先后及时组织各级各类干部学习省、市关于转型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会议精神和政策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向上向善好青年”“感动沁源十大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在农村建立“一约四会”“一墙三榜一栏”,深入开展“六风塑好人”“七在农家”活动,全县共有36名同志入选第六届长治市道德模范及“长治好人”榜,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二是强化学习培训。大规模开展干部专业化培训,邀请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等知名专家、教授,针对乡村振兴、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授课;赴浙江大学举办沁源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建设绿色美丽沁源”科级干部能力提升班;加强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合作,开展两期“两高下基层”干部培训;共计开展各级各类培训109个班1.2万人次,组织外出培训考察6500余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全县党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激发了干劲,为巩固脱贫成效、实施乡村振兴、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是强化导向引领。2019年初,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暨劳模表彰大会上,对优秀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每人奖励5000元,对十佳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每人奖励6000元;在全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对在推进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建设、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80个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2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及驻村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进行了表彰,对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每村发放200万元财政预算资金;针对各乡镇脱贫成效巩固、乡村振兴、产业转型等重点工作开展两次半年大观摩、大检查、大评比活动,对工作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的乡镇和农村进行奖励,共拨付奖金和补助8600万元;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51名,储备农村后备干部481名;始终坚持把政治过硬、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并在转型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战场上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树起干事创业的风向标。
《国家治理》周刊:“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实践,给全县经济社会带来的深层次变化有哪些?
金所军:通过对“绿色立县,建设美丽沁源”的生动实践,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出坚实步伐,呈现出“稳、增、新、变、强”五个显著特征:一是综合施策,保持了“稳”。在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环保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有升、稳中有为的良好态势。二是产业转型,实现了“增”。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步递增,实现了产量增长、结构增优、项目增多、效益增强。三是动能转换,展现了“新”。在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过程中,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统筹推进绿色、康养、文化、幸福、美丽沁源建设,全县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活力迸发。四是改革创新,发生了“变”。在改革发展推进过程中,全面强化谋开放的意识,提升抓开放的能力,拿出促开放的行动,大力推进深化改革、乡村振兴、社会事业,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升。五是夯实基础,做到了“强”。在强基固本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狠抓“三基”建设、城乡基础建设、绿色品牌建设,不断筑牢筑强绿色发展根基。
《国家治理》周刊:结合沁源实践,在您看来,使“两山”理念在县域地区全面落实落地,应抓住哪些关键环节、关键方面?
金所军:“两山”理念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为了让“两山”理念在县域地区全面落实落地、开花结果,我认为应该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护是前提,筑牢发展生态底色。要自觉把生态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底色、创新特色,在保护的前提下谋划发展。沁源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是全国天然林保护重点县;境内流淌着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均径流量2.6亿立方米,是山西相对富水区,生态环境应该说是沁源的根和魂,是最大优势、立县之本。近年来,沁源不断夯实生态资源基础,全域种树,增添绿色发展底色;“六水共治”,激活绿色发展灵气,连续七年获评“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连续五年获评“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字号名片,绿色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升。
第二,转化是关键,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要牢牢把握住“产业”这个“两山”转化的核心支撑,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盘活农村闲置民房、集体用房以及空置厂房等沉睡资产,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森林康养、休闲度假、农业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近年来,沁源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先试先行,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牵引,聚焦文化旅游产业,坚决扛起打开“两山”转化通道的使命担当。在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沁源县委关于加快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决定》,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中草药资源、山地资源,培育打造一批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中医药健康产业集群、运动健康产业集群。同时,将文化、康养、教育、体育融合发展,以森林生态体验、生物多样性展示、森林康养度假、观光旅游休闲、森林科普宣传为途径,全力把沁源打造成康养目的地、自驾目的地、采风目的地、研学目的地、会议目的地以及运动员训练基地,全面叫响“夏住沁之源”品牌。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突破4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4亿元,增长30.4%,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第三,人和是根本,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要不断增强践行“两山”理念的思想自觉,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集聚全县之力,广借各方之力,在共建共享美好生活中最大限度提升全县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8年,沁源与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实施沁源“1+14”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100个村的污水处理项目,全面铺开乡村“绿色驿站”旱厕无害化改造工程,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各乡镇开展规模性群众文化展演、文化交流活动50余场,呈现出“乡乡有节庆、月月有活动”的喜人态势;组织外出招商考察50余次,召开有影响的招商推介活动20余次,招商引资签约50个项目200亿元,引进、落地一批利民惠民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深入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系列活动,吸引更多的沁源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兴业,为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绿色发展结出的硕果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
作为山西乃至北方的生态环境第一县,新时代的沁源必将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凝聚共识,真抓实干,全力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谱写出“两山”转化的沁源篇章,争当“两山”理论践行的排头兵、标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