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供给问题探析

核心提示: 作为一项新科技,人工智能已开始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人工智能的到来不仅会弥补劳动力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重塑劳动力生产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本文以劳动力供给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当前劳动力供给存在的不足、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以及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全面揭示人工智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摘要】作为一项新科技,人工智能已开始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人工智能的到来不仅会弥补劳动力供给数量、提升供给质量、重塑劳动力生产效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本文以劳动力供给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当前劳动力供给存在的不足、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以及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全面揭示人工智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 劳动力供给 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20世纪中期计算机的出现,人类从繁杂的手工计算进入了科技领域计算。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作为一项新科技,人工智能会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以视为人类分工领域的一次重大转变,会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深刻影响。

当前劳动力供给存在人口规模减少、老龄化等问题

一直以来,人类对“技术与社会如何和谐共处”这一主题的探究热度不减,与之前的历次科技革命相比,人工智能革命更为猛烈和彻底。人工智能为社会提供了发展动力和平台,但也对经济、就业、伦理等领域造成冲击。目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对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一些挑战,而当前劳动力供给呈现如下不足。

一是劳动力人口规模日益减少。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答记者问时谈到,2011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逐步下降,到2015年为9.11亿,还在持续下降。特别是到203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会出现大幅下降的过程,平均以每年760万人的速度减少。到2050年,我们预测劳动年龄人口会由2030年的8.3亿降到7亿左右。长期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的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不仅会减少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而且会降低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阻碍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导致劳动力结构失衡,对整个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震荡。人工智能时代,智能化生产替代传统岗位之后会引发失业和收入的两极分化,造成更多的人无法应对老龄化的到来。

三是劳动力素质无法满足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工作岗位的技能和要求大大提高,但是劳动者素质与未来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匹配,不仅缺乏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而且我国相关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发展较为滞后,与发达国家相比,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相关技术领域的高端研发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善,当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需求与劳动力素质两者之间存在突出的结构矛盾。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供给迎来重要机遇

经济学理论指出,技术进步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又会对劳动力形成替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供给迎来以下机遇。

第一,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弥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劳动力市场上的传统岗位将会消失或者传统岗位的劳动力被排挤,虽然新技术对劳动力将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是前者对劳动力亦存有互补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劳动力的供给数量。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对劳动型人才进行补充,那些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简单机械重复等的职业,如果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会降低,这些岗位劳动力供给短缺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与传统的工作模式相比,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一系列新型工作,具有灵活的工作模式,企业不再需要单一的劳动合同用工,劳动者的就业方式也更为多样化,众包、独立承包、自我雇佣等一系列新型的、灵活的形式涌现。此外,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传统的劳动力市场半径得到极大扩展,对劳动者的人口特征也有更大的包容性,流动人口可获得灵活和公平的就业机会,由此,劳动力市场数量的不足将得到一定程度地弥补。

第二,劳动力供给质量的提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劳动力工作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提升,一旦达到阶段性阈值,劳动力格局将会实现重塑。人工智能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发展将引发劳动力供给质量的重大提升。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力劳动者和智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增加,体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减少,技术含量更高的劳动者数量逐渐增多。由于重复性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所直接替代,而创新型的智力劳动岗位难以被替代,体力劳动者会因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转变而不断向智力劳动者转变,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体力劳动者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脑力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就业门槛。另一方面,部分岗位和职业虽然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是新的工作岗位不断被催生出来,通过与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生产领域的诸多劳动者将会面临被排挤的风险。然而,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的发展将是极为广阔的,对于劳动者来说,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将是较好的职业选择。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与要求,劳动者不仅要实现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更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第三,劳动力生产效率的重塑。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记忆、信息处理效率上不断提高,劳动力在单位时间的有效产出得以增加,劳动力的生产效率由此提升。机器出错的可能性更小、工作时间更长、工作强度更大,产出亦能够得到快速增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是不变资本的物质内容,一旦发展人工智能,不变资本将会受到极大影响,不仅将大幅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亦能大幅提升劳动生产率。

第四,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国外最新研究结果显示,一个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越高,该区会拥有的机器人集成企业越多。也就是说,随着老龄化水平的提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劳动力是企业的重要选择,即使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数量短缺,借助诱导式创新,人工智能将实现对劳动力的补位式替代,抵偿老龄化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

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人工智能时代,为确保劳动力能面向未来需求实现平稳过渡兼顾劳动力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首先,关注人工智能引发的结构性失业。针对由人工智能排挤出来的劳动力,政府及社会各界要推出相关举措引导他们尽快转变为智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如推出技能培训、继续教育等,重点培养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采取新的组织模式和工作方式推动劳动力结构顺利转型,确保传统低技能劳动力能够继续适应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实时监测就业和失业的相关情况,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就业和失业情况推出相应的预警机制,由此可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

其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人工智能发展产生的新的不平等。由于人工智能会逐渐增大资本在总收入中的份额,可能会造成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局面,政府需要加强失业保险、医疗补助、贫困家庭救助等措施,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再次,构建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各级学校推动教育内容的创新,针对机器人等新技术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将最新的教育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对尚未就业的学生和已就业的劳动者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如借助数字化的培训方法,让劳动者在职业转换过程中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最后,提升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基于当前的职业信息网络和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构建企业招聘、专业人才求职、高素质劳动力转岗再就业等专业信息平台。同时,提升劳动力市场服务能力,对新的就业方向和岗位进行职业指导,尽可能降低劳动力转岗和搜寻的成本。

(作者分别为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尹蕾、王让新:《人工智能发展的喜与忧》,《人民论坛》,2018年12月中 总第616期。

责编/常妍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
标签: 人工智能   劳动力   供给   时代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