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行文化风行于大学生群体之中,不仅对青年学生思维方式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也对大学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提出了挑战。大学主流文化的建设要以流行为镜、扬主流之光,有效提升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性。
【关键词】流行文化 大学主流文化 价值审视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极具传播力的流行文化不断涌现,流行元素日益丰富。流行文化以它独有的形式,丰富的内涵吸引着广大青年学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相互暗示、感染和模仿的过程中,吸收着各色各样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因其扩展的迅捷性、与受众的亲和性和由此产生的感染性,总体上比主流文化更易让人接受,它不仅吸引着大学生的眼球,更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当下流行文化的类别及特点
流行文化从类别来看,可分为网络文化、语言文化、外来文化和行为文化。网络文化主要表现为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和网络社交。网络文学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发表的原创作品。网络游戏是一人或多人同时在互联网参与的游戏类型。网络社交主要包括以知乎、果壳等社交网站为平台和以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为媒介的两种交往形式。语言文化主要表现为校园盛行的流行语,反映了大学生独特的文化心态和情绪状态,如“锦鲤”“佛系青年”等。外来文化是青年群体对国外偶像明星、服饰风格、饮食文化、品牌产品的追捧和热爱。恶搞文化、狂热追星、奢侈消费等都是在大学生中风靡的行为文化。
流行文化的特点表现:一是受众的群体性、参与性。流行文化通过集体的传染与暗示,吸引整个群体的积极参与。在参与流行文化的过程中,传受主体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大学生在收集、接收着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在传播、创造着流行文化。如2018年最受大学生欢迎的真人秀节目《偶像练习生》最终打造出来的Nine Percent男团,这既是媒体推波助澜的结果,更是在大众参与和力捧下产生的国民偶像。二是内容的当下性、感染性。无论是“确认过眼神”等流行语言,还是智能手机、名牌服饰等流行消费,亦或是以解构权威为目的形成的“恶搞文化”,这些流行文化都体现了大学生当下的生活价值取向。三是媒介的迅捷性、互动性。新媒体时代,快捷的移动终端和开放的交流软件,使得流行文化的传播最大程度地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手机、平板、阅读器等新媒介凭借其携带的便利性、交流的互动性、传播的快捷性等优势,集聚了超高的人气,已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亲密伴侣,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流行文化的价值审视
主流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形态,是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思想之“舵”。但流行文化的多元化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给主流文化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从受众心理方面来看,流行文化传播主要是具有相同背景或是有共同语言的大学生在一起分享信息和观念,这种朋辈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帮互助使得流行文化能够消除分歧和隔阂。相比之下,主流文化的传播大多来自长辈或者权威,年轻人特有的叛逆多变使得其内心充满了戒心和疏离。此外,出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更加开阔灵活,对问题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且,网络的交互性、平等性使得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大为提高。对于权威,他们不盲从不轻信,而是敢于提出质疑,勇于对不合理说“不”,并相信和坚持自己的观点,因而往往导致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主流文化宣讲的效果不理想。
从文化传播方面来看,相较于流行文化内容的时效性和感染性,主流文化更加偏重于宏观性和理论性,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距离。在传播方式上,新时代主流文化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建设,也注重对官网、微博、微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平台的应用。但是,相较于流行文化互动性强、快捷的特点,一些主流文化的传播平台仍旧容易忽略大学生个体需求与个体价值,设计上仍主要依靠“单向灌输”,还没有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导致其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在传播效果上,主流文化因为要传递“正能量”、实现“正引导”,就不应为了获得更多的“赞”而一味地迎合大学生。由此可见,流行文化融合了更多时代元素,更能满足大学生的多变、求新、个性的特质,再加上宣传造势,相比之下,流行文化更易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大学主流文化的构建路径
我们在看到流行文化对大学生展现不可抵挡魅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主流文化是大学校园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因此,要实现大学主流文化的有效传播和认同度提升,就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发现流行文化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
第一,主流文化要在发展中坚持的政治性和主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应当发挥其对流行文化健康发展的引领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和挖掘校运动会、毕业典礼等仪式性活动的教育功能,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爱校观念、集体意识和组织能力。同时,大学还要把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实现知、情、行的辩证统一。
第二,主流文化要增强内容的感受性和感染力。“Z世代”大学生习惯于通过视听感知理解世界。因此,满足大学生的视听期待是主流文化与受众产生共鸣的关键。校报校刊、校园橱窗可以文字、照片、漫画、几何图形等相结合的形式来增强视觉冲击力。校园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也要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做生动活泼的新闻宣传,加大可视化产品的供给,以图、文、音、视结合的形式,有效调动受众感受力与想象力。主流文化增强了传播内容的感染力,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让大学生感同身受,逐渐在内心升华成坚定的价值追求。
第三,主流文化要注重手段的多样性和互动化。主流文化的传播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大学可通过建立自己的传媒中心和文化品牌,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研究,做到工作细分、专人专项,提升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此外,流行文化传播的最大特点是让受众强烈地体会到参与感,积极性和主动性被空前激发,从而,更容易形成良性互动。
第四,主流文化要实现话语的流行性和大众化。信息传播中,受众总是对贴近自己的事物感兴趣,对超出自身感知和接受能力的事物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反向思辨。主流文化要达成与受众在人格、身份认同上的“零距离”,就必须和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调至同一频道。因而主流文化的语言不仅要融入有时代性的新词汇,表述风格也要更灵活多样、幽默生动。同时,还要注意把语言落到实处,切忌空洞夸大,要以“情”为先导,并创造出类似“撸起袖子加油干”“无奋斗不青春”等脍炙人口的流行语言,以独特魅力和更大的感召力走在流行的前端。
第五,主流文化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化。流行文化风行校园,因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自身发展和审美的精神需求。因此,主流文化要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发挥大学生群体和学生骨干的主体性作用,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宣传的功能。在坚持自我中提升自我、最终实现自我,才是主流文化真正走进大学生内心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情感表达的现实平台,增加大学生现实交往的频率。建立大学生朋辈互助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疏导。
(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新时代开展青年教育与培养时代新人研究”(项目编号:18KDAL03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陈汝东:《流行语的建构功能》,《人民论坛》,2019年第10期。
②王庆环:《校园流行文化,不能只是一场表达“游戏”》,《光明日报》,2017年3月16日。
③胡钰、薛静:《网络热词此消彼长的背后——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文化心态与文化传播》,《人民论坛》,2019年第10期。
责编/周小梨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