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掏出钱包了?仔细想想,如今生活中绝大多数场景确实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支付:商场购物,生活缴费,买电影票,出行停车……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作为通道和载体,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衣食住行,覆盖和触达存在刚性需求的零售、交通出行、医疗社保、公共缴费等生活场景。在人脸识别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小程序创新的加持下,移动支付的快速连接能力,呈现多维度、轻量化、私域化的发展趋势。
这些变化开启移动支付新的时代,也带来诸多待解的问题。移动支付的场景下沉,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将如何享受支付创新带来的红利?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给移动支付带来哪些新的可能?不同属性的数据生产要素沉淀于移动支付平台,将如何助推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
为此,中国新闻周刊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等KOL,联合微信支付共同发布《2019移动支付趋势报告》,解析当下数字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活图景,并展望移动支付未来发展趋势。
零边际成本基础设施,场景拓展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数据,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达202.93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一,近五年移动支付规模年复合增速高达117.6%。
如今,中国移动支付的用户数量和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在支付相关机构和企业的推广下,移动支付已经作为通道和载体渗透进入衣食住行,实现对线上线下消费、服务等场景的全行业覆盖,带来消费生活的升级和公共服务、交通、医疗等刚需领域的场景变革。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表示,由于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子商务快速崛起推动以及相关监管机构的支持,中国成为移动支付普及、应用范围最广的国家,“支付是服务的基础,所有的交易活动都以支付为终结,如今几乎所有的消费服务,都能通过移动支付的生态解决”。
“中国的这轮支付变革和移动互联网双层叠加,出现了后发先至的现象,移动互联网的规范化、身份认证等基础措施,是中国快速实现后发先制的基础。”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数据将成为下一轮竞争的核心,要从数据的角度,重新审视流量、服务、技术、政策和市场。
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移动支付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洞察等方式,实现场景感知和用户行为数字化,包括支付在内的金融服务与社交互动,都融入在具体的场景中。
比如包括刷脸支付、虹膜识别和眼纹识别等以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为基础的支付手段创新,被应用于从手机解锁、小区门禁到餐厅吃饭、超市收银,再到高铁进站、机场安检以及医院看病等多样化的支付场景。
此外,今年6月3日,交通运输部等十二部门和单位发布《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下称“《计划》”),鼓励交通领域的移动支付发展。《计划》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推广普及闪付、虚拟卡支付、手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并同时鼓励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和公共停车场推广使用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手机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手段。
在这种意义上,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底层化的基础设施,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并期待与更多的生活场景、生产场景、交易场景相结合,形成嵌入式、智能化的服务。
赋能行业,重构商业逻辑
商业环境是最典型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移动支付的外延不仅限于支付功能本身,支付触达消费者的方式,推动商业模式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影响商业经营与消费的形态。
从日常消费的餐饮、旅游娱乐到民生生活各个领域,移动支付把商家推到更为多元化、个性化和层次化的服务场景。
电商崛起以及经济环境变化、成本提升,冲击线下实体经济、零售经济经历低迷的转型期,线上线下的流量打通一度成为困扰零售经济的难题。对此,黄震分析,以往一直认为O2O领域存在线上线下如何融合的问题,由于移动互联网也是迅速实现了O2O,尤其是二维码出现,扫码支付基于二维码实现实体和网络空间的对接,解决过去线上线下的可能需要相互转换的难题。
数据对比来看,2013年的网络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中的占比为88.3%,移动支付占比11.7%;2016年,网络支付占比51.5%,移动支付大幅上升至48.5%。
“移动支付实现用更低的成本连接到所有顾客,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完成线上和线下的交易,线上和线下成为一个整体。”财经专栏作家、知名评论人石述思认为,移动支付未来应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规律,在产业升级、创造高质量的品牌和更好的服务各阶层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例如,2018年以来,移动支付快速向线下扩张,实体零售进入线下场景之争,以“人”为核心的零售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以“货、场、人”为主要逻辑的传统零售模式,带来了系列新零售和智慧零售等行业解决方案。其中,在人、货、场全链条数字化的无人零售场景中,移动支付起到了关键作用。
移动支付在零售行业的价值创造也带来更多思考:移动支付进入新的阶段,从过去B2C的服务延伸模式向2B2C的模式演进过程中,如何首先实现为企业的赋能?如何从更高的维度推动商业模式的重构?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如何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实现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是摆在支付下半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支付下半场:精细化深耕行业,以质增效
当前业内普遍的共识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户尤其是一些中小微商户的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在对B端企业的赋能尤其是推动构建产业互联网领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认为,首要思考的是如何发挥产业链、供应链这两条链的价值。“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当中,来把链上的供应链、产业链的数据信息打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且更好地把各个产业链上的和 B 端之间的数据价值发挥起来。”
移动支付服务B端企业,涉及的供应链环节、支付链条上的场景比 C 端要复杂得多。“以钢铁行业为例,2B 涉及货物货权的确认、转让、电子回单,包括后续仓储、物流的环节,还有金融支持环节等等,更为繁杂;虽然 B 端企业数量要比消费者少得多,但是在交易的过程当中,数据的沉淀、分析、流转等等,都加大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的难度。”郎永淳表示。
移动支付的下半场竞争由广度转向深度,服务于B端支付链条类型场景复杂,单靠产业链任何一环都难以触达。从金融体系的角色定位来看,移动支付已经不仅限于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而是从一个服务者转变为更有主动性的参与者,科技应用和资源整合的能力将是考验支付机构的重要能力,“协同”创新、相互赋能将成为产业转型、优化升级中的关键词。
新华三首席执行官、紫光集团联席总裁于英涛认为,以新兴数字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数字中国的建设,将会成为百行百业发展的源动力,加快数字经济的增长和产业转型。“从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的角度来考虑数字技术赋能,对于政府机构而言,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加强社会治理和提升服务能力;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考虑如何提升绩效、加快决策、把握商机、提升盈利、推动其进一步创新;对于民众而言,需要考虑如何改善工作与生活的品质和体验水平。”
市场:场景下沉、向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等地域延伸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8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显示,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主流支付方式,去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移动支付业务近2800亿笔。
“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在承担起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使命,国家鼓励金融机构面向更多的实体产业提供服务,特别是金融扶贫,是当前中央高度重视的,并且鼓励金融机构使用新技术,比如移动支付等。”黄震说道。
与移动支付同步兴起的,是农村地区电商产业的迅猛发展。“在陕西、山东这些偏僻地方的农民,已经可以将农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没有中间环节。不仅提高农民丰收以后的收益,同时给消费者也带来好处。”陈静介绍,移动支付让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享受到移动互联网的红利,移动支付、移动电子商务,应该更多地向困难地区倾斜,满足一些困难地区的发展需求。
预计在未来一两年,移动支付将在农村地区保持较快增长。央行曾提出目标,《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基本实现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全覆盖,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
支付生态链的安全监管将持续强化
从二维码支付到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支付,支付手段的创新、迭代衍生,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成为移动支付创新发展中绕不开的问题。
“便捷性与安全性是贯穿技术发展始终的矛盾,要找到一个便捷与安全的平衡点,这种安全是相对的。”陈静表示,技术、人类安全意识、政策监管环节要越来越完善,在保证便捷的同时也足够安全,未来能通过立法来规范化管理监管,让良币驱逐劣币。
近年来,央行针对支付机构的发展,密集发布断直连、取消备付金等一系列监管政策。2017年8月,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移动支付的发展对风险控制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各类支付机构主体参与到行业合规的标准制定中。201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等多个与移动支付相关的规范标准。此外,央行正在制定人脸识别、分布式账本、机器学习等多种标准。业内普遍认为,银行、科技公司等多类型主体参与制定的标准,将推动移动支付行业的监管合规和创新发展。
加码数字经济,打造智慧生活
全球各国数字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国家竞争力增长的强大动力。全球化贸易,已经由国际贸易为驱动特征转变为国际金融为驱动特征,如今步入了以数据要素为主要动力的时代。数据量的激增和其背后蕴藏的数据价值,正在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
联合国数字合作高级别小组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纲领性报告《数字相互依存的时代》表明,当今世界,从通信、互联网到数字经济生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商业乃至产业基础设施,成为驱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以数据来看,中国2018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移动支付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技术创新与产业的融合正在改变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智慧政务,智慧医院、无感支付等行业自动化应用,正是新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效果的直接体现。”于英涛认为,融合的力量将进一步打破万物边界,消除数字鸿沟,激发科技与人类创造力的无限潜能,给政府、企业和民众带来更加美好的数字化未来。
随着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移动支付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移动支付不仅改造了传统消费形态,而且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条。同时,移动支付为信用社会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土壤,为弥合区域发展差距提供了有效的抓手。
移动支付改变了传统的消费生活方式,由移动支付衍生出来很多服务性功能,让人们的生活开始从交易数字化迈向全方位体验升级的「智慧生活」,这已经成为不可逆的社会潮流。移动支付业务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改善就业环境、助力数字政务、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消费升级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